岁月的先锋,花滑的骄傲王钧祥夫妇的故事
文史燕今李胤伯
王钧祥作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花样滑冰运动员,对花样滑冰事业激情奉献、持续坚守,留下了一串串中国花样滑冰人的足迹和情怀,展示了中国花样滑冰人的热诚、热情和热血,为中国花样滑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岁月的先锋和花滑的骄傲。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成功经历,值得后来者认真借鉴和传承。
青年时代的王钧祥
1943年出生于北京的王钧祥,虽然在家中四个孩子中年龄最小,但是在作为多次获得全国花样滑冰冠军的大姐王樱影响下,从小就喜爱滑冰,并很快在比赛中崭露头角,师从第一代花滑教练田继陈。
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优秀运动员,从1960至1965年,王钧祥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冠军。同时,他也是我国率先完成五种两周和两周半跳跃动作的运动员。当时,这已经是花样滑冰男单高难度动作的突破,将我国男子单人滑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正当他继续冲击更高难度向国际水平迈进时,一些变故中断了他的运动生涯,让他无法回到心爱的冰面上继续训练。但他对滑冰的热爱始终如一,无法改变。每逢休息,他都会见缝插针,全身心专注于他的冰上世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30岁的王钧祥再次回到朝思暮想的冰场,全力以赴冲刺人生最后一场比赛。执着的追求、扎实的功底以及对花滑运动的热爱,让他再次获得了全国冠军,为自己的运动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作为队友和妻子的白秀芝在那次比赛中获得了女子单人滑冠军,夫妇俩一同站上全国比赛的最高领奖台,感受花样人生的甜蜜和幸福。
王钧祥夫妇
随后,王钧祥转型成为教练员。面对物资匮乏、资金不足等时代难题,王钧祥没有退缩。没有冰刀,自己画图,自己设计,找工厂自己开模制作;没有训练房,就和队员、家长一起砌墙盖房建造;没有冰上场地,就在松花江北岸浇出一块冰场。
经过无数次努力,以及在寒风中、冰雪交织中一次次浸透衣裤,冻硬鞋袜,冻僵双手,冻木双脚,终于一块宝贵的冰场呈现出来。看着初具规模的冰场,他和运动员、家长们欢欣鼓舞,激动万分。每天凌晨四点,王钧祥和小队员们就到达冰场。在东方曙色未到、晨曦微露之时开始训练,大家转动的身姿伴着日出的光辉。
王钧祥和运动员一样,不仅对冰十分珍视,更是珍惜每一次上冰训练的机遇。场地条件有限,保障措施更是零,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在寒冷中度过,纵使艰辛,他和运动员一样倾注无限热情,让冰场欢快起来、热闹起来。队员们的进步,是他最大的欣慰。
训练之余,王钧祥夫妇认真学习,不断总结。在资料十分匮乏的年代,他们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和比赛的新闻信息,刻苦专研业务,坚持实践中创新,实践中思考。梅花香自苦寒来。由他执教的运动员很快在全国比赛中独占鳌头,成为我国花样滑冰事业的后继者和中坚力量。正如他自己所说,你们获得的奖牌数不过来,只能用重量来算了!
1982年,王钧祥和妻子白秀芝同时调至黑龙江省体工队执教。期间,白秀芝不仅在生活上悉心照料王钧祥,在工作中更是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和帮助。白秀芝不仅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冠军教练员,还非常擅长剪辑比赛配乐、缝补比赛服装。王钧祥则热衷于搞发明创造。他先后自制了弹网、轮滑、助跳架等训练辅助器材,极大地提高了训练效率。夫妻二人相互配合,共同创造了中国花样滑冰训练的奇迹,他们的学生几乎站满国内花样滑冰赛事的领奖台。
王钧祥(右)教练
在夫妻二人的不懈努力下,学生们的技术水平也先后达到了国际一流。张述滨、许兆晓甚至很快就掌握了至今仍是世界最高难度的四周跳。这是我国第一批能够完成四周跳的运动员,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突破。
1984年,许兆晓在匈牙利获得了中国花样滑冰在国际赛事中的第一个冠军;1985年,张述滨在意大利获得了世界大学生比赛的冠军;在1986年的第一届亚冬会上,张述滨获得银牌,许兆晓、付彩姝获得铜牌;在1999年全国花样滑冰冠军赛上,他们的学生姚佳获得女单冠军。
学生们相继退役后,继续为我国花样滑冰事业发光发热。其中许兆晓、付彩姝长期在国家集训队担任单人滑教练员。他们指导的金博洋从2013年到2020年多次获得世界大奖赛、四大洲和挑战赛金牌;2018年平昌冬奥会获得第四名,创造了中国男单冬奥会最好成绩。北京冬奥会周期,尽管金博洋在前期训练、备战中出现波折,但他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直面挫折,认真总结,挑战自我。
2022年2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男单短节目比赛中,金博洋重现勾手四周加后外点冰三周动作,获得了90。98的高分,创造了个人赛季最高分。两天后的自由滑比赛,金博洋同样表现稳定,拿到了个人赛季最高分179。45分,最终获得第九名。此外,他在团体比赛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为中国队晋级决赛并最终获得第五名的历史最佳成绩贡献了力量。赛后,人民日报用金博洋战胜了金博洋!予以肯定与鼓励。
金博洋在北京冬奥会男子单人滑比赛中
随着许兆晓、张述滨、付彩姝、张波等学生相继转型为教练员,王钧祥本可以带着荣誉退居幕后,但他无法割舍对花滑的热爱,毅然选择留在一线。1991年,王钧祥又招收了一批小队员,通过系列创新训练,再次推动我国花样滑冰单人项目发展。在王钧祥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进步迅速,并在国内大赛中屡创佳绩。
1996年,学生陈丹获全国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比赛亚军;1998年王青云获全国花样滑冰冠军赛全部项目冠军。王钧祥独到的训练方法引起国内外同仁的广泛关注,甚至吸引了欧美和日韩的教练员、运动员来华交流训练,相互切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王钧祥教练仍然牵挂花样滑冰,心系冰雪运动。凭借一股创新精神和钻研劲头,渐渐成为花样滑冰界的发明家。他先后自制多种磨刀设备、训练器材,并不断优化磨刀方法,总结花样滑冰技术训练理论,甘当铺路石,为一代又一代花样滑冰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指导服务。
王钧祥夫妇
半个多世纪转瞬即逝。王钧祥夫妇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重物质待遇;始终严以律己,珍惜机遇,创新创造。正如他所言:花样滑冰就是我的生活,即使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即使再苦再累也毫不犹豫。
中国花样滑冰项目在北京冬奥会上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其中双人滑选手韩文静、韩聪在高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双人滑冠军。喜讯传来,王钧祥夫妇第一时间从加拿大打来电话表示祝贺!为队伍加油鼓劲!并寄语新一代花样滑冰人坚守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豪迈担当,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持续不断地提升我国花样滑冰水平,为建设体育强国作出新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