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乙文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咨询工作,我越发感到:我们都大大低估了情绪对自己,以及对孩子的意义。 我们似乎总会下意识地认定情绪是一种负担,是引发痛苦的坏东西。作为理性的对立面,带有情绪意味着混乱和冲突,意味着产生痛苦;还有很多时候,带有情绪是软弱和失败的代名词。 一旦情绪来袭,我们要动用额外的精力去进行一番搏斗。 这,真是太辛苦了! 结果,就真的有了那么多五花八门的教程,试图教成人化解自己的情绪; 沿用此套逻辑,还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据说可以帮父母实现解决孩子的情绪。 这些声音都隐含着以下渴望: 我需要快点认清自己的问题,快点摆脱情绪; 面对情绪来袭,我需要能独立消化,不要依赖他人的帮助。 我需要保有好的情绪、能排除那些坏的、不受控的情绪。 这真是一个极其古怪且令人伤感的局面。 每一种情绪其实都有其独特而必要存在的意义。即使那些看起来会令我们崩溃的痛苦,也蕴含着非凡的价值。 比如恐惧。恐惧(害怕)的本来面貌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得明白,恐惧本身来自于我们的生存基因。在进化的长河中,那些大大咧咧、缺乏警惕性的冒险爱好者,存活率太低,结果早早地被淘汰掉了。因此,会恐惧、会害怕,是本能,是好事。 就孩子而言,怕黑、怕生人、怕陌生的环境是正常的。这不是不礼貌,只是这个阶段的本能反应还在头脑中占着上风。再给一点时间,孩子自然就会找到应对的方式。 仅仅根据这些暂时的行为,就判定孩子胆小、内向、没礼貌,是极大的误读。 觉得有点害怕,没什么可羞耻的。 再来说说羞愧。那种无地自容的感觉是很让人崩溃。 然而这种痛苦正是我们天性的一部分,是因为我们对善、对美有与生俱来的追求。 这种能量,就好像是金子发出的一道光,有时虽然有点太过耀眼、刺激,却也是无比珍贵的。 一个对善无知无觉、对美毫无感受的人,才会麻木到无法感到羞愧。 因此,情绪是人性的照见,本来就是我们作为人的一部分。无法逃避也无需逃避。 劝慰自己去否定情绪、总想着控制情绪,渴望它们不要再发生,是南辕北辙的做法。除了只会对心智造成更多的负担。 那为何原本属于应该于我们是一体的情绪,会变成困扰和痛苦呢? 那是因为,从童年到现在,我们经历过,并且还在继续经历着情感忽视。 根据《被忽视的孩子们》一书中的说法,忽视指的是没有给予很好的关注和尊重。或者是漠不关心。 我们之所以被情绪所困,是因为长久以来,我们都绕着情绪走,没有对情绪有足够的重视! 换句话说,我们从来不曾真正迎接、认识、归类、表达这些活生生的感受。因此没有积攒出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处理一波波涌来的心灵能量。 来给大家举个例子: 上一周我因为手指受伤,去医院急诊科包扎。有一个7、8岁的小男孩正被妈妈以及两个医生拉着打针。孩子一直在哭、在尖叫,其撕心裂肺的程度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其实我不说,大家都能想象出是怎么一回事。因为,这真是太常见了。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就是很害怕的。他一边犹豫、一遍迟疑着挣扎、抗拒。 孩子的妈妈反复说:别怕、没事的,没有那么痛的。马上就好的。 负责打针的护士一脸严肃地说:你别动啊,再挣扎我要打偏了,就更痛了。 旁边的一个年级稍大一点的护士,伸手去拉孩子的胳膊。一边拉,一边劝:别动,勇敢一点,一下就好了。 大人们逼得越紧,孩子就越怕,直接开始激烈挣扎。 妈妈感到大家都在看他们,觉得不好意思,开始发火: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么大的人了,你丢人不丢人你干什么呀! 然后孩子哭得更绝望了,开始用全身力气反抗 我非常客观地讲,这两位护士一直很克制,并没有流露出厌烦或埋怨等负面情绪。 但在场的大人们,包括护士、孩子的妈妈以及围观的吃瓜群众,都在无声地追求着一个目标:快点把针打进去。 孩子的恐惧是完成目标的拦路虎。 大人们都是那么认真、投入地奔着目标而去。所有人都在努力,想让孩子把情绪这个拦路虎抛掉。 你的害怕是没有必要的;是你想多了! 打针也是没有办法的,谁叫你自己要生病呢?对吧。 你忍一忍吧,忍耐一下过去了。 什么?不想忍吗?忍不住嘛?这就更不对了。你这是胆小!私自!不懂事 再不过来,我就要打你了。会更惨哦 等等等等 甚至在事后,等孩子平复之后,他还要反复被告知:你看,的确也还好吧。这不也没什么事嘛。所以,没什么好怕的。 于是,这个孩子会和我们一样,在拉扯中慢慢地被训练着相信:我有很多感受,但它们是错误的,没有必要的。我的感受,会给我造成麻烦。可能还会因此,引起更大的麻烦。(例如被打、被批评) 我需要消除、否认、隐藏自己的情绪,甚至要为这个与生俱来的反应机制感到羞愧和挫败。 人对恐惧的体验,其实与感冒一样真实。在那一刻,我们会感到血液好像在沸腾、胸口像被堵上了大石,又痛又沉重;我们知道心脏砰砰砰跳的时候,手会发抖,浑身肌肉都会紧张到酸痛 但是,以上东西,并不是要解决的重点。大人都不会想到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对这些。 从某种角度看,我们反复告诉自己,也告诉孩子:这种情绪是不重要、不正确的,也不是真的,所以不必多留出一丝一毫的精力去处理。 因为我们只需要赶快把针打进去! 结果,孩子的恐惧就这样被完美地掩盖掉了。 很多家长会说,这没有办法吧!医院那么忙,人那么多,哪里有时间去解决孩子的恐惧? 真的是这样吗? 到底是没有时间呢?还是我们认定了它不重要,所以不想为此付出一点时间? 就上面的例子,当时急诊室空得很。在那个孩子后面,根本没有人排队。所有的人都很有时间啊。 但是大家依然选择忽视处理情绪。 退一万步讲,即使真的有很多人在排队。只要父母重视面对情绪的问题,大可以先让别人来。和孩子到一边去面对情绪,其实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不必搞到地老天荒。 关键点还是在于: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很重要! 还有一项必须说破的比较悲伤的事实,那就是:这里只有重视与不重视两个选项。 也就是说,如果家长觉得面对情绪不重要,那么很大概率,在这个家庭里,所有情绪就很难得到接纳。家长的眼睛会始终略过孩子的情绪,主动选择忽视各种情感。 只要孩子的情绪干扰到了计划,无论是焦虑、担忧、还是觉得烦闷、疲惫,甚至是高兴和激动,都会被按照当时的需要,尽快地忽视过去。 孩子考了第一名,感到非常高兴。但是无法共情,总是忽视情感的家长还是可以说:别得意忘形!你这么容易骄傲,下次保准失败! 连觉得开心也可能是需要被处理的。 根据《被忽视的孩子们》一书的作者总结,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在长大会出现以下特征:1。空虚感2。反依赖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4。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5。负罪感和羞耻感:我到底怎么了6。对自己生气、自责7。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没有人会喜欢真正的我8。自我约束能力差9。述情障碍: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有这些问题的人,并不一定会有很明显的特征,但总是不自主地想紧紧掩盖内心空虚的秘密。 之后会感受到难以忍受的痛苦。 而当这些人成为父母之后,也会不知不觉地按照习惯去管教自己的孩子。情感忽视就会延续到下一代身上。演化成一组更加复杂的问题。 但往往身处其中的家长,却不能看到这种复杂的、长期积累而成局面。他们总会斩钉截铁地对我说:我最大的就是孩子学习!我和我的孩子,除了学习,就没有别的矛盾! 可不就是真正的一叶障目! 如果我们依然不想看到自己的恐惧、空虚和无措,也不试图去面对孩子的疲倦、厌烦和孤独,只是着急地盯着分数不够高,学习态度不够好,恐怕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我们需要的,也是孩子需要的,是从头开始,从真正面对情绪开始。 也许有些人会说,拜托啊!那里有这种美国时间啊!读书已经忙的要死了。这种东西小升初考吗?高考考吗? 请回想一下前面空无一人的急诊室。 无论有没有人在排队,时间只要去挤,总是会有的。 更何况,如果以一生的角度来思考,考试才是一时的,与自己的情绪共舞是终身的,而且是分分秒秒与你依存的。哪个更重要哦呢? 如果以效果的角度来思考,处理好了情绪的内因,才能真正解决无法主动学习的矛盾。让孩子重获学习的动力,你说重要不重要呢? 最后强调: 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想着解决孩子的问题。我们永远无法给予别人没有的东西。 解决情感忽视更是如此。我们能懂得如何面对情绪,才有可能能帮助孩子一起面对他的情绪。 我们必须明白:从来不是因为情绪很难对付;只是我们从来都不曾经历、实践如何去面对。等到事到临头,才会兵荒马乱、一片狼藉。 所幸的是,只要我们愿意,当下就可以开始。 愿有更多人可以享受情绪,并从中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 PS:下一篇我们会来详细谈谈,如何改善情感忽视。如何重新认识、接纳自己的情绪。敬请期待!
造句:所谓幸福的亲子关系是站在情绪里哪里也不去
造句:所谓幸福的亲子关系是站在情绪里哪里也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