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刹钟声》是一首明代朱写的七言律诗。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梵刹钟声》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姓名】朱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梵刹钟声 觚棱殿宇耸晴空,香火精严祀大雄。 蠡吼法庭闻梵呗,铃鸣古塔振天风。 月明丈室僧禅定,霜冷谯楼夜漏终。 忽听钟声来枕上,惊回尘梦思无穷。 作品注释 这首诗选自《宣德宁夏志》。“梵刹钟声”是朱删修的西夏八景之一。梵刹,即承天寺塔,在今银川老城区西南部,人称“西塔”。承天寺塔始建于西夏第二代皇帝谅祚天垂圣元年(1050年),至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建成。据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内,伪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级,有残碑可考。”《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载: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死后,皇太后没藏氏为了保佑“幼登宸极”的小皇帝李谅祚(刚满周岁)“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于西夏毅宗谅祚天垂圣元年“役兵数万”,历时五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并将西域僧人进献的佛骨舍利,以金棺银椁贮埋于塔基下。西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又将宋朝所赐的《大藏经》置于寺内。塔寺建成后,延请回鹘高僧登座讲经,皇太后与皇帝经常即席聆听。寺内香火旺盛,僧人不绝,常有“东土名流”、“西天达士”往来,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圣地,与当时凉州(今甘肃武威)护国寺、甘州(今甘肃张掖)卧佛寺齐名,并称西夏三大佛教圣地。 承天寺塔为一座八角11层楼阁式砖塔,高64。5米。塔体建在高2。6米、边长26米的方形塔基上。塔门面东,可通过4。8米的券道进入塔室。塔室呈方形空间,室内各层为木板楼层结构,有木梯盘旋而上。塔身1至2层各面设券门窗式壁龛,3、5、7、9层设南北券门式明窗,塔身各层收分较大,每层之间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层棱牙砖。各层檐角石榴状的铁柄上挂有铁铃,微风吹过,丁当作响。塔身11层以上挑出五层棱角牙砖,上建八面攒尖顶刹座,其上立桃形绿色琉璃塔刹。4、6、8、10层设东西向多门式明窗,11层设四明四暗圆窗。整座塔造型挺拔,呈角锥形风格,古朴简洁。 承天寺塔在元明时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危害,明初时仅“一塔独存”。后来,朱元璋第16子庆靖王朱,重修了寺院,增建了殿宇。从此,承天寺以“梵刹钟声”名噪塞上,成为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大地震,塔、寺全部震毁。现在看到的承天寺塔,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 觚棱:亦作“棱”。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 香火:香烛和灯火,引申以指供神拜佛的事情。精严:精诚、尊敬意。大雄:古印度佛教徒用为教主释迦牟尼的尊称,意为象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故名。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本此。 蠡:此处读lu,通“蠃”。即螺,法螺。佛教乐器的一种,用海螺壳做成。蠡吼,此指铿锵响亮的法螺声,亦谓唱经之声洪亮如从共鸣器中传出。梵呗:佛教徒念经的声音。 丈室:长宽各一丈的屋子,比喻狭小。禅定:佛家语。谓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冥想妙理。 谯楼:古时建筑在城门上用以了望的楼。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上安铜龙,口中吐水,下置铜蟾蜍,张口盛水,然后又流入另一壶中,以记时刻。 作者简介 朱(1378~1438),号凝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庆亲王,封地宁夏。因当时宁夏粮饷不足,暂住古韦州城(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建文三年(1401年),奉命迁王府于宁夏(今银川市)。死后谥曰“靖”,故称“靖王”或“庆靖王”。朱天资聪颖,学问广博,长于诗文、草书。著有《(宣德)宁夏志》等著作。
造句:梵刹钟声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
造句:梵刹钟声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