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个诗意的名字 宋代 陈尧叟 甜于糖蜜软于酥,阆苑山头拥万株。 叶底深藏红玳瑁,枝边低缀碧珊瑚。 果实陈尧叟介绍 陈尧叟 (961年1017年5月10日),字唐夫,阆州阆中人,北宋宰相,左谏议大夫陈省华长子、太子太师陈尧佐、天雄军节度使陈尧咨长兄。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与弟陈尧佐同科,又与父亲同日获赐绯衣,历官秘书丞、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外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升任同平章事、枢密使。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因病改授右仆射、知河阳军。天禧元年(1017年), 陈尧叟 去世,年五十七。真宗废朝二日,追赠侍中,谥号“文忠”。著有《监牧议》、《请盟录》等。 查看详情 猜你喜欢 边马 〔明代〕 陈恭尹 塞上传烽警,将军赋出车。千群新草外,八月上膘初。 云籋龙为友,风生虎不如。为君威海内,安用事诗书。 金刚随机无尽颂其七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宋代〕 释印肃 只知闻信马,髑髅遍天下。是他无不知,忙忙浑昼夜。 代寿殷母江太夫人四首其一 〔近现代〕 冯君辉 瑶池日暖绮筵开,青鸟遥从阿母来。一曲云璈声并奏,两行斑綵舞初回。 长君濑水饶时誉,仲子梁溪见俊才。最是慈阴长庇护,过险化夷咏兰陔。 淡北八景其一剑潭夜光 〔清代〕 陈维英 宝剑何年掷水中,夜光高射斗牛红。料想化龙潜已久,几回烧尾欲腾空。 河湟旧卒 〔唐代〕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青年时代就已经随军参加征讨河湟的边防之战,等到头发发白,边境安定的时候才返回故乡。 十万将士如今生死难还,没有几个了。只剩下我吹着边疆的曲子空对斜阳。 参考资料: 1、余正松边塞诗选江苏:凤凰出版社,2012:326 2、李乃珍新编注声唐诗三百首山东:齐鲁书社,2014:118 河湟:青海境内的二水汇合地区。河,黄河;湟,湟水。时清:指天下安定,没有战争烽烟。 零落:草木凋零,此喻死者甚多,生还者甚少。边曲:边地的曲调。 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公元849年(宣宗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右门等七关归唐;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献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 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对一位“头白”老人来说,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 可见此诗句意深婉,题旨与《十五从军征》相近而手法相远。古诗铺述丰富详尽,其用意与好处都易看出;而“作绝句必须涵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然后可谓之能手,比古诗当然为难”(陶明濬《诗说杂记》),此诗即以含蓄手法抒情,从淡语中见深旨,故能短语长事,愈读愈有味。 边塞,战争 九日登丛台 〔唐代〕 王建 平原池阁在谁家,双塔丛台野菊花。 零落故宫无入路,西来涧水绕城斜。 开元寺 〔金朝〕 赵秉文 岁久开元寺,槐花落石龙。僧瓶深碧甃,蜗壁篆金容。 窗影年年塔,禽栖夜夜钟。平生睡秋雨,竹阁味偏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