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枢(1933年7月23日2018年2月11日),江苏金坛人,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伦敦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 1933年7月23日出生于江苏金坛,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8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1991年出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孙枢长期主持或参与中国地球科学及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为中国地质学领域的规划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1933年7月23日,孙枢生于江苏省金坛。 19501953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 1953年,(国家批准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9531956年,从事锰矿、磷矿和石油地质等研究。 19571960年,任中苏合作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小兴安岭地质队队长。 1961年初1962年初,在北大进修有机化学课程。 19621965年,研究四川盆地西缘泥盆系生物元素地球化学、磷块岩和磷铝质岩。 1965年8月1966年7月,参加中国科学院河南禹县四清工作队。 1966年8月1973年7月,接受湖南锰矿、援阿磷块岩物质成分、遵义锰矿石铁的存在形式、河北丰宁磷矿地质、以及有关地震地质工作等任务。 1973年7月1974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河南确山五七干校劳动学习。 1974年下半年1975年下半年,对川、滇、桂、湘、鄂、豫和晋等省十多处磷块岩和沉积铁矿开展调查和研究。 1975年下半年1979年,参加国家地质总局、冶金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富铁矿会战的科研工作,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冀东队队长和中国科学院许昌队队长;期间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七室负责人。 197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开始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19811985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苏北盆地综合研究队及东濮盆地综合研究队队长。 1982年,晋升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4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85年,开始同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地质研究所许靖华教授合作研究。 1986年,当选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理事,连任两届至1994年。 1987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 19911995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1992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连选连任三届)。 1993年,当选全球沉积地质计划委员会(GSGP)委员,至2000年。 1995年,任新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至1999年12月)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副主任(至2003年)。 199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15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972003年,当选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执行局委员。 200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连选连任三届至2006年)。 2008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任期至2012年)。 2018年2月11日8点52分,孙枢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562010年共承担国家、部委和部门科研任务15项,国家、部委和部门战略和咨询研究项目13项。 在60多年科学生涯中,孙枢在沉积学和沉积大地构造学领域以及科研组织管理和领导岗位上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31956年期间,从事锰矿、磷矿和石油沉积学研究。 1953年,孙枢随侯德封所长、叶连俊主任赴湖南、广西和江西等地调查了多处锰矿床,并在湘潭发现大型原生沉积碳酸锰矿,这一研究工作为解决当时钢铁工业对锰矿资源的急需做出重大贡献。 19561960年,参加中苏合作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自1957年起领导小兴安岭地质队,合作完成《中国东北北部地质概况》专著和有关地质图件,主持完成《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地区地质》专著。 1962年1965年期间,孙枢同合作者一道研究四川红色盆地西北缘泥盆系生物元素地球化学和磷酸盐岩,对磷矿成矿时代提出新观点,提出磷块岩和沉积磷酸盐岩新类型。 1970年代后期,在地质部、冶金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富铁矿会战期间,孙枢先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冀东富铁矿科研队和许昌富铁矿科研队队长,在古地理、古地貌、古气候和古风化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南地区古风化壳型富铁矿的前景作出评价,并合作完成《华北断块区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专著。 1970年代末,孙枢同合作者研究沉积盆地分类和中国克拉通区张裂型盆地,首次提出豫陕中晚元古代盆地是坳拉槽型盆地,在国内开拓沉积大地构造学研究,随后在国内积极推动岩石圈研究,在原地质研究所成立岩石圈演化重点实验室。 1980年,受国家海洋局委托,孙枢作为国家观察员代表中国首次出席在新西兰举行的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会议,会后提出中国尽快开展南极科学考察的建议。 1980年代,孙枢陆续发表潮汐和风暴硅质碎屑沉积研究结果,在国内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1984年年底,孙枢前往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大学(ETH)地质研究所作学术访问,合作发表《寒武纪大爆发前的死劫难海洋》文章。 19801990年代同许靖华院士和李继亮研究员等合作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有关问题,提出多岛海和弧后盆地大地构造模式,1998年合作发表《中国大地构造相图》专著。 2000年以来,参与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推动活动论古地理和CO2地质埋存研究,担任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组织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共同首席专家,以及合作开展国土资源部组织的我国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研究。 1990年代以来,长期主持或参与中国地球科学及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从地质大国走向地质强国”、以及“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共享”等战略目标和措施建议。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奖项名称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年中国沉积学成就奖2015年“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资料来源: 论文著作 截至2018年,孙枢出版专著4部,主编文集7部,发表学术论文和其他文章200余篇。 代表论著:一、专著许靖华,孙枢,王清晨,陈海泓,李继亮。1998。1:4000000中国大地构造相图。北京:科学出版社。1155。孙枢,张国伟,陈志明等。1985。华北断块区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216。中国科学院黑龙江流域考察队(编辑)(主要作者有:孙枢,Yu。A。霍达克,姜春潮,陈其英,陈志明,戴永定和胥怀济)。1963。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地区地质。黑龙江流域及其毗邻地区地质(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267。中国科学院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地质组(孙枢为主要作者之一)、黑龙江省地质局。1959。中国东北北部地质矿产概况。北京:科学出版社。144。二、主编文集孙枢,安芷生,陈颙,李廷栋,吴国雄(主编)。2005。地学与社会:学部的视野。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525。孙枢(主编)。2002。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进展。北京:气象出版社。1287。孙枢(主编)。1999。地质环境系统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105。孙枢(主编)。1995。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地学家。1。北京:科学出版社。1215。SunShuetal。(ed)。1989。DevelopmentsinGeoscience。Contributionto28thInternatioalGeologicalCongress。SciencePress。1396。孙枢,钟大赉,李荫槐(主编)。1988。断块构造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220。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孙枢主编)。1981。沉积岩石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242。三、地质科学论文HuifeiTao,ShuSun,QingchenWang,XiaofaYang,LinJiang,2014。PetrorgraphyandgeochemistryoflowerCarboniferousgreywackeadnmudstonesinNortheastJunggar,China:Implicationsforprovenance,sourceweathering,andtectonicsetting。JournalofAsianEarthSciences。87,1125。邱振,孙枢,王清晨,邹才能,2014,。瓜德鲁普统乐平统全球界线层型剖面沉积相和层序地层。沉积学报,32(3):429441XuelianYou,ShuSun,JingquanZhu,QingLi,WenxuanHuandHailiangDong。2013。MicrobiallymediateddolomiteinCambrianstromatolitesfromtheTarimBasin,northwestChina:implicationsfortheroleoforganicsubstrateondolomiteprecipitation。TerraNova。25:387395。a。ShuSun,WenzhiZhao,Baomin,BaominZhang,JingjiangLiu,JingZhangandXiuqinShan。2013。ObservationandimplicationofthepaleocavesedimentsinOrdovicianstrataofWellLundong1intheTarimBasin。ScienceChina:EarthSciences,56(4):618627。b。孙枢,赵文智,张宝民,刘静江,张静和单秀琴。2013。塔里木盆地轮东1井奥陶系洞穴沉积物的发现与意义。中国科学:地球科学,43(3):414422。陶辉飞,王清晨,孙枢,阳孝法,姜琳。2012。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早石炭世南明水组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分析。地质科学,47(4):941954。孙枢。2012。中新元古代若干沉积地质学问题。载:香山科学会议第444次学术讨论会筹备组(编印):我国东部中新元古界沉积地层与油气资源。孙枢。2011年《地球生物学》序。北京:科学出版社。由雪莲,孙枢,朱井泉,刘玲,何凯。2011。微生物白云岩模式研究进展。地学前缘,18(4):5264。孙枢。2011。大力发展我国沉积科学(代前言)。地学前缘,18(4)。孙枢。2011。《山海铭足迹严钦尚教授纪念文集》序二。北京:科学出版社。孙枢。2011。CO2地下封存的地质学问题:应对气候暖化的科学技术。香山科学会议第415次学术讨论会筹备组(编印):规模化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713页。孙枢。2011。探地球真知,搏人类福祉写在母校地质学科90周年庆典之际。南京大学报:2011年10月20日八版。Xiao,W。J。,Huang,B。C。,Han,C。M。,Sun,S。,Li,J。L。。2010。AreviewofthewesternpartoftheAltaids:Akeytounderstandingthearchitectureofaccretionaryorogens。GondwanaResearch,18:253273。Xiao,W。J。,Windley,B。F。,Huang,B。C。,Han,C。M。,Yuan,C。,Chen,H。L。,Sun,M。,Sun,S。,Li,J。L。。2009。EndPermiantomidTriassicterminationofthesouthernCentralAsianOrogenicBelt。InternationalJournalofEarthSciences,98:11891217。Xiao,W。J。,Windley,B。F。,Yuan,C。,Sun,M。,Han,C。M。,Lin,S。F。,Chen,H。L。,Yan,Q。R。,Liu,D。Y。,Qin,K。Z。,Li,J。L。,Sun,S。。2009。PaleozoicmultiplesubductionaccretionprocessesofthesouthernAltaids。AmericanJournalofScience,309,221270。孙枢,王成善。2009。深时(DeepTime)研究与沉积学。沉积学报,27(5):792810。孙枢,李任伟。2009。我国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的30年。沉积学报,27(5):777786。孙枢。2009。追求卓越与创新的历程读《二十世纪中国化探》有感。(谢学锦等。《二十世纪中国化探(19502000)》。北京:地质出版社。,英文p。)。孙枢,王成善。2008。Gaia理论与地球系统科学。地质学报,52(6):17。Xiao,W。J。,Han,C。M。,Yuan,C。,Sun,M。,Lin,S。F。,Chen,H。L。,Li,Z。L。,Li,J。L。,Sun,S。。2008。MiddleCambriantoPermiansubductionrelatedaccretionaryorogenesisofNorthXinjiang,NWChina:implicationsforthetectonicevolutionofCentralAsia。JournalofAsianEarthSciences,32,102117。孙枢。2007。《库车:天山盆山系统与油气》序。北京:科学出版社。1220。孙枢。2007。《杨遵仪文选》序。北京:地质出版社。(6)。肖文交,韩春明,袁超,陈汉林,孙敏,林寿发,厉子龙,毛启贵,张继恩,孙枢,李继亮。2006。新疆北部石炭纪二叠纪独特的构造成矿作用:对古亚洲洋构造域南部大地构造演化的制约。岩石学报,22(5):10621076。肖文交,BFWINDLEY,阎全人,秦克章,陈汉林,袁超,孙敏,李继亮,孙枢。2006。北疆地区阿尔曼太蛇绿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地质学报,80(1):3237。孙枢。2006。《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第二版)》序。北京:地质出版社。孙枢。2006。在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会暨十一五工作重点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代序)。地质通报,(Z1)。孙枢。2006。中国油页岩资源评价成果及其意义(代序言)。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36(6)。孙枢。2006。CO地下封存的地质学问题及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意义。中国基础科学,8(3):1722。孙枢。2006。《公益性地质工作定位与发展方向》序。北京:地质出版社。陈文,孙枢,张彦,肖文交,王义天,王清利,姜立丰,杨俊涛。2005。新疆东天山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ArAr年代学研究。地质学报,79(6):790804。孙枢。2005。活动论古地理研究评述。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4(2):355356。孙枢。2005。中国沉积学的今后发展:若干思考与建议。地学前缘,12(2):310。孙枢。2005。对我国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若干思考。地球科学进展,20(1):610。Xiao,W。,Windley,B。F。,Badarch,G。,Sun,S。,Li,J。,Qin,K。,Wang,Z。。2004。PalaeozoicaccretionaryandconvergenttectonicsofthesouthernAltaids:implicationsforthelateralgrowthofCentralAsia。JournaloftheGeologicalSociety,London,161,339342。Xiao,W。J。,Zhang,L。C。,Qin,K。Z。,Sun,S。,Li,J。L。。2004。PaleozoicaccretionaryandcollisionaltectonicsoftheEasternTianshan(China):ImplicationsforthecontinentalgrowthofcentralAsia。AmericanJournalofScience,304,370395。LiSitianandSunShu,。2004。BasingeodynamicanalysisandhydrocarbonresourcespredictioninEastChinabasins。,J。Sed。Soc。Japan,No。58,p。8559。曾荣树,孙枢,陈代钊,段振豪。2004。减少二氧化碳向大气层的排放二氧化碳地下储存研究。中国科学基金,(4):196200。段振豪,孙枢,张驰,曾荣树,朱井泉,胡文宣,张毅刚,罗小荣。2004。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层的排放CO地下储藏研究。地质论评,50(5):514519。Wang,Z。H。,Sun,S。,Li,J。L。,Hou,Q。L。,Qin,K。Z。,Xiao,W。J。,Hao,J。。2003。PaleozoictectonicevolutionofthenorthernXinjiang,China:geochemicalandgeochronologicalconstrainsfromtheophiolites。Tectonics,22(2),10141022。a。SunShu,ZhouXinhua。2003。GeologicalSciencesinChina:ReviewandProspects。In:LuYongxiang(ed。),ScienceProgressinChina。,SciencePressb。孙枢,周新华。2003。中国地质科学的回顾与展望。载:路甬祥主编:中国科学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李忠,李任伟,孙枢,张雯华。2003。MesozoicbasinfillrecordsinsouthfootoftheDabieMountains:ImplicationforDabieOrogenicattributes,ScienceinChina,Ser。D,46(3):217:230孙枢。2003。将我国深海大洋研究推向新阶段。地球科学进展,18(5):653。孙枢。2003。《中国古代深海沉积和遗迹化石群落》序。沉积学报,(3):505。李忠,李任伟,孙枢,张雯华。2002。大别山南麓中生代盆地充填记录对造山作用属性的反映。中国科学D辑,32(6):469478。李忠,李任伟,孙枢。2002。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盆地充填记录的启示。地质通报,(89):547553。秦克章,孙枢,李继亮,肖文交,郝杰。2002。北疆古生代矿床组合的六大构造阶段划分及其意义。矿床地质,21(S1):203206。李任伟,孙枢,李忠,江茂生,金福全,李双应。2002。高压超高压岩石对合肥盆地侏罗系沉积的贡献。岩石学报,18(4):526530。孙枢。2002。中国地质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地质论评,48(6):576584。Qin,K。Z。,Sun,S。,Li,J。L。,Xiao,W。J。,Wang,Z。H。。2001。Temporal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metallicdeposits:AsguidesofplatetectonicenvironmentsofNorthernXinjiang。In:ProceedingsofthePostDoctorinChina。Beijing:SciencePress,540545。Xiao,W。J。,Sun,S。,Li,J。L。,Chen,H。H。。2001。SouthChinaarchipelagoorogenesis。In:Briegel,U。Xiao,W。J。(Eds。),ParadoxesinGeology。Amsterdam:Elsevier,p。1537。李忠,李任伟,孙枢,张雯华。2001。大别地块北缘侏罗系花岗岩类砾石的RbSr年代学特征。科学通报,46(7):582585。李忠,孙枢,李任伟,江茂生。2001。MesozoicfillsequencesinHefeiBasin:ImplicationforDabieOrogenesis,centralChina,ScienceinChina,Ser。D,44(1):5263。孙枢,李晓波。2001。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近期发展战略刍议。地球科学进展,16(5):726733。孙枢。2001。探索奥秘与服务社会的地质学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综述。地球科学进展,16(3):300302。孙枢。2001。《冯士筰、王辉主编:海洋科学》序。北京:海洋出版社。李任伟,李忠,江茂生,孙枢,金福全,张雯华。2000。CompositionsofJurassicdetritalgarnetsinHefeiBasinanditsimplicationtoprovenancereconstructionandstratigraphiccorrelation,ScienceinChina,Ser。D,43(S1):167177。李任伟,李忠,江茂生,孙枢,金福全,张雯华。2000。合肥盆地碎屑石榴石组成及其对源区恢复和地层对比的意义。中国科学D辑,30(S1):9198。肖文交,李继亮,孙枢,陈海泓。2000。构造平衡分析及其对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极性的制约:以浙西北地区为例。地质科学,35(3):257266。李忠,孙枢,李任伟,江茂生。2000。合肥盆地中生代充填序列及其对大别山造山作用的指示。中国科学D辑,30(3):256263。孙枢,史培军。2000。数字地球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第四纪研究,20(3):213219。LiJiliang,SunShu,ChenHaihong,HaoJie,HouQuanlin,XiaoWenjiao。1999。Discernmentoftectonicvergenceincollisionorogenicbelts。ScientiaGeologicaSinica,8(1):16。秦克章,汪东波,王之田,孙枢。1999。中国东部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成矿集中区与成矿系统。矿床地质,18(4):359371。李任伟,江茂生,李忠,孙枢,金福全,张雯华。1999。大别山北麓侏罗系大理岩砾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岩石学报,15(4):623629。李忠,李任伟,孙枢,江茂生,张雯华。1999。合肥盆地南部侏罗系砂岩碎屑组分及其物源构造属性。岩石学报,15(3):438444。徐冠华,孙枢,陈运泰,吴忠良。1999。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遥感学报,3(2):8589。李继亮,孙枢,郝杰,陈海泓,侯泉林,肖文交。1999。论碰撞造山带的分类。地质科学,(2):129138。李继亮,孙枢,郝杰,陈海泓,侯泉林,肖文交,吴继敏。1999。碰撞造山带的碰撞事件时限的确定。岩石学报,15(2):315320。陈运泰,孙枢,吴忠良。1999。跨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地球科学进展,14(2):110117。肖文交,李继亮,孙枢。1998。浙西北地区反转构造初步研究。地质科学,33(2):158165。李培军,侯泉林,孙枢,李继亮。1998。DeepwatersedimentsandevolutionoftheLowerTriassicXikouFormationinsouthwesternFujian,China,ScienceinChina,Ser。D,41(6):639647。李培军,侯泉林,孙枢,李继亮。1998。闽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溪口组深水沉积及其演化。中国科学D辑,28(3):219225。孙枢,李思田,王成善。1998。沉积盆地研究的基本趋向和对我国今后研究的设想。见欧阳自远(主编):世纪之交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回顾与展望。北京:原子能出版社。373378。孙枢。1998。沉积磷酸盐岩的新类型川西中泥盆世铝磷酸盐岩。见朱光亚、周光召主编:中国科学技术文库(院士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4152426。李培军,侯泉林,孙枢,李继亮。1997。闽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溪口组浊流沉积。沉积学报,15(4):5057Xiao,W。J。,Sun,S。,Li,J。L。,He,H。Q。。1996。StructuralstylesoftheNWZhejiangforelandfoldandthrustbeltinSEChina。In:Pang,Z。H。,Zhang,J。D。,Sun,J。H。(Eds。),AdvancesinSolidEarthSciences。Beijing:SciencePress,p。3643。Xiao,W。J。,Sun,S。,Li,J。L。,He,H。Q。。1996。Apreliminarystudyofthesedimentology,structuresandtectonicsofthePermoTriassicinNWZhejiang,SEChina。In:Chen,Y。J。,Lu,B。,Hao,Z。G。(Eds。),ChinasPostdoctorscontributiontothe30thInternationalGeologicalCongress。Beijing:ChinaPetroleumIndustryPress,p。2029。李培军,侯泉林,李继亮,孙枢。1996。闽西南地区下三叠统溪口组中的孤立滑塌岩块及其地质意义。科学通报,(24):22502253。侯泉林,李继亮,孙枢,李培军。1995。Discoveryandmechanismdiscussionofsupergenemicroductileshearzone。ChineseScienceBulletin,40(10):824827。侯泉林,李继亮,孙枢,李培军。1995。浅层次微型韧性剪切带的发现及其形成机理讨论。科学通报,(7):636638。孙枢。1995。大洋钻探与中国地球科学。地球科学进展,10(3):213214。徐树桐,陈冠宝,陶正,石永红,孙枢,KennethJ。Hsu,尹磊明,欧阳舒,廖卓庭。1994。TheFossilsinShangxiGroupandItsImplicationforTectonics,SouthernAnhui,China。ScienceinChina,Ser。B,37(3):366376。陈海泓,孙枢,李继亮,许靖华。1994。华南早三叠世的古地磁学与大地构造。地质科学,(1):19。陈海泓,孙枢,李继亮,FriedrichHeller,JonDobson。1994。PermoTriassicMagnetostratigraphyinWulongArea,Sichuan,China。ScienceinChina。Ser。B,37(2):203212。徐树桐,陈冠宝,陶正,石永红,孙枢,尹磊明,欧阳舒,廖卓庭。1993。皖南变质岩中古生物化石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中国科学B辑,(6):652658。陈海泓,孙枢,李继亮,王清晨,彭海波,徐树桐,许靖华。1993。雪峰山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初探。地质科学,(3):201210。徐树桐,孙枢,李继亮,江来利,陈冠宝,石永红。1993。蓝田构造窗。地质科学,28(2):105116。SunShu。1992。Anewvarietyofsedimentaryphosphates:MiddleDevonianalumophosphaterocksinwesternSichuan,China。In:explortationofVolcanoesandrocksinJapan,ChinaandAntarctica:CommemorativePapersforProfessorYukioMatsumoto。P。359370。松本徰夫教授纪念事业会(日本山口大学)。陈海泓,孙枢,李继亮,王清晨,彭海波,许靖华。1992。前陆盆地的构造控制作用:以湘西中生代沅麻盆地为例。见:李继亮主编,中国东南海陆岩石圈结构与演化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731。陈海泓,孙枢,李继亮,F。Heller,J。Dobson。1992。四川武隆地区二叠三叠系磁性地层学研究。中国科学B辑,(12):13171324。陈海泓,孙枢,李继亮,KENNETHJ。HSU,FRIEDRICHHELLER,JONDOBSON。1992。ROTATIONOFTHEHUANANBLOCK,SOUTHCHINA,ChineseScienceBulletin,37(22):18991902。陈海泓,孙枢,李继亮,许靖华,FriedrichHeller,JonDobson。1992。华南板块的旋转运动。科学通报,(8):724726。陈海泓,孙枢,李继亮,F。Heller,J。Dobson。1992。PRELIMINARYPALEOMAGNETICEVIDENCEFOREARLYTRIASSICSEPARATIONOFTHEHUANANANDYANGTZEBLOCKS,SOUTHCHINA,ChineseScienceBulletin,37(15):12971301。陈海泓,孙枢,李继亮,许靖华,FriedrichHeller,JonDobson。1992。华南与扬子板块早三叠世分隔的古地磁学初步证据。科学通报,(6):537539。孙枢,李继亮,王清晨。1992。继续重视坳拉槽(裂陷槽)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纪念朱夏教授。地质论评,38(2):190193。SunShu,LiJiliang,LinJinlu,WangQingchen,andChenHaihong。1991。IndosinidesinChinaandtheconsumptionofeasternPaleotethys。In:D。W。Mulleretal。(eds),ControversiesinModernGeology:EvolutionofGeologicalTheoriesinSedimentology,EarthHistoryandTectonics。P。364384,AcademicPress,London。王清晨,彭海波,孙枢。1991。赣北安源煤系沉积对构造活动的响应。地质科学,(3):231238。陈海泓,孙枢,李继亮,许靖华,F。Heller,J。Dobson。1991。华南板块的古地磁新结果。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年报(19891990)。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02106。孙枢,王清晨。1991。80年代我国沉积学研究之回顾。科学通报。(3):161164。Hsu,K。J。,LiJiliang,ChenHaihong,WangQingchen,SunShu,andSengor,A。M。C。。1990。TectonicsofSouthChina:keytounderstandingofwestPacificgeology,Tectonophysics,v。183,939。Hsu,K。J。,LiJiliang,ChenHaihong,WangQingchen,andSunShu。1990。MelangesaroundtheJunggarBasin:acasehistoryoforogenicdeformationofarelicbackarcbasin。Proc。FirstAsianConf。MarineGeology。2538,OceanPress。孙枢。1990。《天然气地球科学》发刊词。天然气地球科学,(1)。HsK。J。,LiJiliang,ChenHaihong,WangQingchen,SunShu,SengorA。M。C。。TectonicsofSouthChina:keytounderstandingWestPacificgeology。Tectonophysics,1990,183:939HsK。J。,SunShu,LiJiliang,ChenHaihong,PenHaipo,SengorA。M。C。。ReplytoCommentonMesozoicOverthrustTectonicsinSouthChina。Geology,1989,17:386HsK。J。,SunShu,LiJiliang,ChenHaihong,PenHaipo,SengorA。M。C。。MesozoicOverthrustTectonicsinSouthChina。Geology,1988,16:418421。Hsu,K。J。,SunShu,andLiJiliang。1989。MesozoicsuturingintheHuananAlpsandthetectonicassemblyofSouthChina。In:A。M。C。Sengor(ed),TectonicEvolutionoftheTethyanRegion。P。551565,KluwerAcademicPublishers,Amsterdam。SunShu,LiJiliang,ChenHaihong,PengHaipo,Hsu,K。J。,andSheltonJ。W。。1989。MesozoicandCenozoicsedimentaryhistoryofSouthChina,AAPGBulletin,v。73,N。10,p。12471269。涂光炽,张焘,蒋宏耀,孙枢。1989。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四十年。中国科学院院刊,(4):310320。李继亮,孙枢,许靖华,陈海泓,彭海波,王清晨。1989。南华夏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新证据。地质科学,(3):217225。王清晨,孙枢,李继亮,周达,许靖华,张国伟,1989。秦岭的大地构造演化。地质科学,(2):129142。a。许靖华,孙枢,李继亮。1987。是华南造山带而不是华南地台。中国科学(B辑),17(10):11071115。b。Hsu,K。J。,SunShu,LiJiliang。1988。HuananAlpsnot,SouthChinaPlatform〔J〕。ScienceinChina,Ser。B,31(1):109119。Hsu,K。J。,SunShu,LiJiliang,ChenH。,Peng,H。,Sengor,A。M。C。。1988。MesozoicoverthrusttectonicsinSouthChina。Geology,v。16:418421。高计元,孙枢,许靖华,H。Oberhansli。1988。碳氧同位素与前寒武纪和寒武纪边界事件。地球化学,(3):257266。陈海泓,孙枢。1988。黄县盆地第三纪含煤岩系岩相与沉积环境。岩石学报,(2):5058。叶连俊,孙枢,李继亮。1988。中国的沉积学进展与展望。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2):7780。孙枢,陈海泓。1988。滇东下寒武统风暴沉积。第二届全国碎屑岩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石油出版社。Hsu,K。J。,WangQingchen,LiJiliang,ZhouDa,andSunShu。1987。TectonicevolutionofQinlingMountains,China。EclogaeGeologicaeHelvetiae。80(3):735752。孙枢,范德廉,陈海泓,王清晨。1987。中国地台区张裂盆地沉积。沉积学报,5(3):618。孙枢,陈海泓。1987。浊流沉积与等深流沉积。载:张炳熺主编。当代地质科学动向:7377。北京:地质出版社。YehLientsun,SunShu,etal。。1986。ThephosphoritedepositsofKunyang,Yunnan,China。PhosphateDepositesoftheWorld。v。1,PreterozoicandCambrianPhosphorties,p。149154,CambridgeUnifersityPress。孙枢。1986。地质研究所的三十五年。科学报,1986年12月13日第二版。a。孙枢。1986。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科学报。1986年1月4日第二版;中国科学院地学情报网讯,(2):56。b。孙枢。1986。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地球科学进展,1(2):78。a。许靖华,H。奥伯亨斯利,高计元,孙枢,陈海泓,U。克雷恩比。1986。寒武纪生物爆发前的死劫难海洋。地质科学,(1):38。b。Hsu,K。J。,Oberhansli,H。,GaoJiyuan,SunShu,ChenHaihong,etal。。1985。StrangeloveoceanbeforetheCambrianexplosion。Nature。v。316:809811。孙枢,李继亮。1984。我国浊流与其他重力流沉积研究进展概况和发展方向问题刍议。沉积学报,2(4):17。叶连俊,孙枢等。1982。华南晚震旦世磷块岩沉积与成因。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科研成果选集,第一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03112。叶连俊,孙枢,郭师曾。1982。六十年来中国沉积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地质论评,28(5):500502。孙枢,陈志明,王清晨,1982。豫陕中晚元古代沉积盆地(二)。地质科学,(1):512。孙枢,从柏林,李继亮。1981。豫陕中晚元古代沉积盆地(一)。地质科学,(4):314322。叶连俊,孙枢,陈志明。1981。沉积铁矿床找矿预测工作中的几个值得探讨的沉积学理论问题。沉积岩石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22。孙枢,陈志明,黄育才,侯奎。1981。河南舞阳附近十三亿年前的古地貌与古气候。沉积岩石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7587。孙枢,陈志明,侯奎,黄育才,林晓刚。1981。河南舞阳鲁山云梦山组底段潮汐沉积。沉积岩石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09119。孙枢。1981。南极洲地质概况与矿产资源问题。国外地质,(9):17。YehLientsunandSunShu。1980。SalientfeaturesofChinesephosphoritedeposits。ProceedingsoftheFertilizerRawMaterialResourcesWorkshop,P。8182,EastWestcenter,Honolulu,Hawaii,U。S。A。叶连俊,孙枢,陈其英。1980。中国东部晚震旦世及早寒武世磷块岩的形成和沉积建造特点。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三)成矿作用和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13120。叶连俊,孙枢。1980。沉积盆地的分类。石油学报,1(3):16。孙枢等。1978。河南舞阳铁矿区十三亿年前的古地貌和古气候。兼谈古风化壳型富铁矿问题。河南冶金地质,(1)。孙枢。1977。铁矿地质工作中岩相古地理方法。富铁矿找矿理论和方法汇编。河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351365。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七室成矿成岩组(孙枢执笔)。1976。海相磷块岩形成条件的若干问题。磷矿地质(一)。北京:地质出版社。6681。叶连俊,孙枢,陈志明,李继亮。1975。关于红层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的若干问题。中南地质科技情报,(1):5057。孙枢,陈其英,陈开惠。1973。川西磷酸岩。地质科学,(3):196216。孙枢。1966。沉积岩中的含硫和钙的磷锶铝石。地质科学,(1):2231。孙枢,陈其英。1964。龙门山拗陷中段泥盆系生物元素地球化学。地质科学,(2):103124。叶连俊,孙枢。1963。沉积岩石学的最近研究情况。中国地质学会会刊,(2):3439。孙枢。1963。国外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概况。地质快报,(20):16。Yu。A。霍达克,孙枢。1961。中国东北及毗邻的苏联远东地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俄文)。苏联科学院专报,地质学专辑,(10):97110。孙枢,陈其英,戴永定和陈志明。1961。黑龙江省东部前震旦系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比。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集刊。北京:科学出版社。第7号:7584。Yu。A。霍达克,孙枢。1959。中国东北部和苏联远东南部古老地层对比(俄文)。苏联科学院报告。128(5):10361038。孙枢,姜春潮。1959。小兴安岭东部、完达山和张广才岭北部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层剖面的特点对比和矿产分布规律。载黑龙江流域组合考察学术报告(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张文佑,曹义纯,姜春潮,宁奇生,孙枢,王秀璋,李廷栋,高凤煜。1959。从中国大地构造单位的划分和命名原则谈东北北部地区大地构造单位的特征。地质科学,(4):99103。叶连俊,杨敬之,王水,孙枢,陈友明。1957。四川西北部之白垩系红层。地质论评,17:212213。孙枢。1955。利用磁性分离矿物的方法。地质知识,(10):2324。四、战略研究、科研管理及其它孙枢。2014。我所崇敬的老师庆祝郭令智院士百岁华诞。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编):大地求索谱华章庆贺郭令智院士百岁华诞,南京大学出版社,195198。孙枢。2014。科技发展“里程碑”下的思考。中国科学报,3月3日71版。孙枢。2014。10年来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工作简要回顾。地球科学进展,2014Vol。29(3):317321孙枢。2013。纪念叶老师百年诞辰。《叶连俊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叶连俊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12120页。孙枢。2010。我国地质工作发展战略初步探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编。地质工作战略研究参考,总第66期(4月12日)孙枢。2010。怀念涂光炽先生。徐冠华主编。从热血青年到地学大师涂光院士九十诞辰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27233。孙枢。2009。我所敬仰的施雅风先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求实创新伟业卓著荣贺施雅风先生九十华诞文集。兰州:甘肃技术出版社:2932。孙枢。2009。《青藏劲旅》序。(刘扬正,王正林,黄世英。《青藏劲旅》)。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孙枢。2009。《园梦南海》序。(康平,陈惠玲。《园梦南海》)。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孙枢。2009。悼念陈述彭院士。遥感学报,(1)。孙枢。2009。怀念刘东生先生。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纪念刘东生院士。北京:商务印书馆:3944。孙枢。2009。怀念恩师叶连俊先生。《缅怀叶连俊院士》编辑委员会。《缅怀叶连俊院士》。北京:科学出版社。718。孙枢。2007。《挺进地心》序。刘扬正。《挺进地心》。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孙枢。2007。祝贺杨院士学习杨院士。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2(Z):12。孙枢。2007。《王鸿祯诗联文序集》序。北京:地质出版社。孙枢。2006。科学方法是创新的要素。文汇报。2006年1月11日第一版。秦大河,孙鸿烈,孙枢,刘英金。2005。20052020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地球科学进展,20(3):268274。秦大河,孙枢,符淙斌。2004。关于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的建议。科学中国人,(9):2829。孙枢。2003。中国地质科学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和重点。国土资源,(5):47。孙枢。2003。地球数据是地球科学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地球科学谈科学数据共享。中国基础科学,(1):1923(此文后转载于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334337)。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组(主要成员),2002。地球科学: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山东教育出版社,158页。孙枢,张先恩,郭增艳,刘闯。2002。美国科学数据共享政策考察报告。中国基础科学,(5):3739。孙枢。2002。中国地质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摘要)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江苏地质,26(4):243251。韦钰,沈国舫,倪光南,孙枢,冯长根,卢良恕,赵忠贤,吴澄,刘耕陶,董光璧,刘大椿,梅永红。2001。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求是,(4):512。孙枢。2001。温故知新继往开来地球科学有关学科回顾与展望专辑(序)。地球科学进展,16(5):597598。孙枢。2001。地质科学:20世纪光辉成就和21世纪任务。国土资源,(4):1921。孙枢。2001。地球科学: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16(2):101105。孙枢。2000。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技创新。求是,(13):2931。孙枢。2000。永远怀念我的师长侯德封院士。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1):5。孙枢。1999。向涂先生学习热烈庆祝涂光炽院士80华诞。见: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编:资源环境于可持续发展涂光炽院士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组(主要成员),1998。中国地质科学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科学出版社,152页。孙枢。1998。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迎接科技期刊事业的新繁荣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建会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编辑学报,10(1):23。孙枢。199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计划要点。神州学人。(11)(此文亦转载在中国科技信息(1997)Z1期)。孙枢。1997。重视地学造福人类。光明日报。1997。8。22,第六版孙枢。1997。地球信息科学是跨学科的新领域。地球信息科学,(4):20。孙枢。1996。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科研人才培养(在韩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科技人才开发战略研讨会特邀报告)。科学,48(6):47。孙枢,吴述尧,龚旭,沈新尹,张英兰。1996。关于我国基础性研究的若干问题。科技导报,(10):3334。孙枢,吴述尧。1996。关于我国基础性研究的若干问题。科技导报,(10):3334,64。孙枢。1996。基础性研究积极为863计划作贡献。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2):1113。孙枢。1996。知己知彼,优势互补。地球信息科学,(2):6869。孙枢。1996。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基础性科学研究。中国减灾,6(1):38。孙枢。1995。促进基础性研究持续稳定发展。求是,(11):1112。孙枢。1995。制订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考。中国科学基金,(3):5559。孙枢。1994。加强管理,为持续稳定发展基础性研究做出新贡献。载: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编),《中国科学基金年鉴(1993)》:6874。北京:科学出版社。孙枢,谢翠华。1994。高瞻远瞩著文章怀念尹赞勋教授。第四纪研究,(2):125128。孙枢。1992。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93项目。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马杏垣,孙枢。1990。国际岩石圈计划的新趋势及建议。载:中国地质学会主编,当今世界地球科学动向中国科学家谈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北京:地质出版社。15。孙枢等。1990。沉积地壳研究的新进展。载:中国地质学会主编。当今世界地球科学动向中国科学家谈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北京:地质出版社。4554。孙枢。1990。我院黄金科技工作概况及对今后工作的意见。载:中国金矿大全(第三卷)。北京:科学出版社。SunShu。1989。Progressofgoldgeologyin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SelectionsfromtheBulletinoftheChineseAcademyofScineces。孙枢。1989。第三世界科技界的新行动。国际科技合作,(3):3536。孙枢。1989。中国科学院金矿地质工作的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刊,4(2):147149。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孙枢执笔)。1988。关于我院资源环境科研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学院院刊,(4):343346。孙枢。1988。如何抓好重大科研项目。科学报,1988年10月28日第二版。孙枢。1988。我国地球科学发展中的几个关系问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二届学部大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25128。孙枢。1988。我国地球科学发展中的几个关系问题。地球科学进展,3(4):15。孙枢。1988。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三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学术年会闭幕辞。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4):207208。孙枢,李继亮。1984。许靖华教授来华讲学和野外考察。沉积学报,(2):38。孙枢。1981。南极洲科学考察的意义,科学报,1981年7月16日第四版。郭师曾,李育慈,孙枢。1980。全国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地质论评,26(2):172173。孙枢。1980。青年同学们向地质科学进军。南京大学1980年招生专刊。孙枢。1965。一九六四年北京科学讨论会地质古生物分组活动简记。地质论评,(1)。 人才培养 孙枢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年轻科学家的力度。从中科院地学部的情况看,目前院士队伍中海洋科学家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要使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尽快脱颖而出,扩大我们在海洋领域中年轻院士的队伍。 截至2018年,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20余人。 荣誉表彰 时间荣誉表彰1988年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9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伦敦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199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资料来源: 社会任职 孙枢曾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南京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和名誉董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和河南大学客座(兼职)教授,中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及桂林理工大学名誉(荣誉)教授。还先后担任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副主任、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委员会副主任、何梁何利基金奖评选委员会委员、ShenSuSun基金会主席。 孙枢先后当选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199项国际工作组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PSA)执行局委员、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期评估国际委员会委员兼分析研究培训系统(START)评估国际专家组主席,还担任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ICSUSCOPE)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际减灾十年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人物评价 孙枢先生将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他在学术研究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出版多部专著,发表200多篇论文,培养的学生多已成为科研、教育的骨干,曾获得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孙枢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技管理专家和地学、资源环境领域战略科学家,有多层次的组织管理工作和科学咨询直至参与国家层面的科技规划的丰富经验,为我国有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十多个国际、国内重要学术组织中担任要职、为推动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提高我国有关领域的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枢先生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光明磊落、学风严谨、学识广博、团结协作,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他用无私奉献谱写光辉人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逝世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深切怀念孙枢先生,沉痛悼念孙枢先生!(地球深部探测中心评)
造句:孙枢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
造句:孙枢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