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乌贼,属乌贼属,胴部盾形,胴长约为胴宽的2倍,暖水性强,在珊湖礁周围海域集群较多。 简介 中文名称白斑乌贼 拉丁名称Sepialatiman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胴部盾形,胴长约为胴宽的2倍;胴背中央区具很多大小相间的灰白色斑,两侧区具一些短横条纹,附近杂有一些粗色素斑。肉鳍较宽,最大宽度赂小于胴宽的四分之一,位于胴部两侧全缘,在后端分离。无柄腕长度略有差异,腕式一般为4〉3〉2〉1,吸盘4行,各腕吸盘大小相近,角质环具齿或不具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全腕中部的吸盘骤然变小并稀疏;触腕穗肾形,约为全腕长度的六分之一,边膜较宽,吸盘6、7行,大小不等,中央者大,其中4、5个特大,其角质环不具齿,小吸盘角质环具齿或不具齿。内壳椭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2。5倍,背面具同心环状排列的石灰质颗粒,纵肋平而不显,腹面的横纹面呈狭圆弧形,中央有1条浅沟,壳的后端骨针粗壮。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500毫米。 产地分布 南海,日本群岛南部,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印度东海岸。 生活习性 暖水性强,在珊湖礁周围海域集群较多。在南海,常与拟目乌贼和虎斑乌贼栖居一起。 繁殖习性 春季从深水区游向浅水区交配、产卵。卵子较大,孵化前的卵子长径约3040毫米,短径约2025毫米,略呈葡萄状,一端较突,另一端为分叉柄,卵膜与金乌贼同,为奶油色型,半透明;卵子分批成熟,单个产出,多扎附于柳珊珊、马尾藻或细枝、细绳上。
造句:白斑乌贼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
造句:白斑乌贼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