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莆仙语(莆仙话)的一种方言。莆仙语,又称兴化语、兴化话,当地人又称之为本地话,莆田除仙游县以外所讲本地话称为莆田话,仙游县所讲本地话称为仙游话,是分布于福建沿海中东部的地方语言。莆仙话分布于莆田市(荔城区、涵江区、城厢区、秀屿区、乌丘屿)、仙游县以及泉州市泉港区、福清市、永泰县的部分地区,在莆仙地区和旁边的使用人口约500万,因历史上该地区属于兴化军、兴安州、兴化府,故莆仙话又称为兴化话。 莆仙话,顾名思义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莆田县城荔城话为代表的莆田话,一种是以仙游县城鲤城话为代表的仙游话。以莆仙话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莆仙戏和莆仙木偶戏等。 简介 莆仙语又称莆仙方言、兴化方言、兴化话等,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方言。莆仙话,顾名思义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莆田县城荔城话为代表的莆田话,一种是以仙游县城鲤城话为代表的仙游话。莆仙话分布于莆田市(荔城区、涵江区、城厢区、秀屿区)、仙游县、泉州市泉港区北部、乌丘屿(现由台湾地区实际管治,包括大乌丘和小乌丘下屿两个岛屿)。莆仙话以莆田话和仙游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大致500万。兴化人外出经商很多,在莆仙地区旁边的福州市和泉州市的很多莆仙民系居民人也使用莆仙话。新加坡很多兴化人,也会讲莆仙话。因历史上该地区属于兴化军、兴安州、兴化府、兴化分省等,故莆仙话又称为兴化话。以莆仙话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莆仙戏、莆仙木偶戏等。也可参见莆田三坊七巷、县巷古街和县巷等词条。莆仙话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有语言都是从一个原始语言经过各种变化来的,所有任何语言的历史都是悠久的。 2010年12月2日,福建莆田市委召开五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莆田市委关于制定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审议时,参会同志认为,《建议》体现中央、省委精神,又结合当地实际,既讲普通话,又讲莆仙话。要加强保护莆仙话,别让它失传了。 推广莆仙话,给莆仙话标音,最早使用的是罗马字。清朝光绪十六年(1896年),美国卫理工会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的美国人威廉蒲鲁士开始在莆田县、仙游县推行教会罗马字。清朝光绪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892年1897年),教会出版罗马字第一份《起信者》。美国卫理公会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在莆田县城开设罗马文、中文铅字印刷的“奋兴报”,创设“美兴印书局”、“美兴书局”;而罗马字拼音版的《奋兴报》半月刊更在莆田县出版到1950年12月才被强制停刊。罗马字拼音方案主要由基督教传教士制定。 很多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本地话的保护和使用受到严重冲击。历史很长的莆仙方言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作为福建莆田人、仙游人,大家应该自觉参与到保护莆仙话的行动中来。莆仙方言对于联络两岸感情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要加强保护和推广,避免因无人使用传承而失传。 声韵调系统 声母 各地的莆仙话话声母数量大致相同,包括零声母有15个声母,如下: p布巴平p破怕评m目马明 t低知团t体抽展n尼南宁l吕礼朗 ts才曾精出秋昌小先思 k高家吴k开庆气我严颜h喜风乡 衣威容 注:是莆仙话特有的声母,但并不是所有的莆仙话都有这个音。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福清市东张镇、仙游钟山石苍游洋等地的莆仙话则是把其它地方都读的音读。 韵母 各地莆仙话话的韵母数量并不一致,但之间的差别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莆田城里话共有43个韵母: 单韵母9个:a巴查马e帝厉千十卵全改o刀次思下茶敢i悲米皮u牛府邱y猪书如 复韵母10个:ia车行者ieu石桥了iu由丢守ai爱台奈au欧狗兜 u吴苏雨ua花山何uei月帅风ui伟虽归y赢蛇泉 鼻音尾韵母12个:a安江松更先骗公风庄分本孙泉浓种i英冰晶 i盐尖垫u光浪霜ua欢管段y永根勤y洋襄将黄 塞韵尾韵母12个:a合压押额踢别国福族佛蜀(一)物叔竹旭i一实笔 ia食i页蝶捷uua发刮活y疫役域y约略却 莆田宁海话(通行于黄石镇北部)共有40个韵母: 单韵母9个:a巴查马e帝厉千十卵全改o刀次思下茶敢i悲米皮u牛府邱y猪书如 复韵母10个:ia车行者ieu石桥了iu由丢守ai爱台奈au欧狗兜 u吴苏雨ua花山何uei月帅风ui伟虽归y赢蛇泉 鼻音尾韵母10个:a安江松更先盐公风庄分本管泉浓将 i英冰晶u光浪霜y永根勤y洋襄将黄 塞韵尾韵母11个:a压北法额踢涩国福木佛发滑叔约略i一实笔 ia食ie页蝶叶uua活y疫役域 仙游话城关腔【与该腔一样的囊括西乡(龙华、大济、度尾)、鲤南、赖店大部、西苑、凤山等地方,东乡榜头的韵母系统少了一个单韵母】韵母共有49个,一些口语才使用的韵母没录入,韵母如下: (注意:其中差异较大的记音,比如其中“o”的实际音值不是标准的元音“o”,仙游腔的“o”发音位置比标准的“o”靠前,与莆田腔的“o”不同,听感上仙游的“o”韵母接近元音“”、“”、“”,读可以自行感受,且记为“o”;仙游的“ue”实际介于“ue”与“u”之间,与真正的“ue”音相比舌位较低,且记为“ue”。仙游的鼻音韵尾“n”实际不是“n”,而是介于“n”与“”之间的鼻音韵尾,总之不是这两者,有人认为是“”,且记为“n”。) 单韵母9个: a沙硩牙哑;这th会;e西地帖矮;i丝治旗椅;梳袋改歇;y书箸娱雨;纱道牙拗;o私桌熬恶;u蛛牛有浮; 双韵母10个: ia些爹额野;iu收秞球友;iu烧赵桥舀;ai狮代介;au豆茅留孝;ua沙大何磨;ou输墿吴捂;ue飞火衰月;ui危机开肥;ya鹅蚮纸攑蚁; 鼻化韵母12个: 牲郑哽桁;三诞衔馅;先前橂悬还;酸断褪钻;aha2(“打”)ha5(喘气);a猴ha1(抓痒)ka(小锣)a1(哭丧脸)a2(吵着嘴);i声定行影;i箱丈强羊腔;u山段寒碗;u风饭元门传丸;y泉件换煎赢领;iki1(铁器互敲打的声音)i1(扑克牌A的说法); 鼻音尾韵母9个: an匾含饮双动蜂;n桑洞丰狂讲;n仙电善虔演宏;in心紧新京兴英;yn恨斤迅允鑫言琼荣;in森点沉詹咸险;uon顽判团文闰军;yn恋村权建伤乡重勇;方霜仓丈光姆; 塞韵尾韵母9个: a合踏八杀逐角压;束扑福毒国合盒;伯色笛孽结别;i笔七十及翼直激;y肉y7(速度飞快)橘肉域;i接十蝶业页涩;uo发刮律物刷夺曲;y熟叔竹玉约略;u即pu7(屁声) 声调 各地的莆仙话多由七个传统调类和一个新调类组成。七个传统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其中上声不分阴阳,部分浊上归阳去,其余仍归上声。而部分阴入白读字舒化转阳去,阳入白读字舒化转阴去,仙游阳入白读字舒化转阳平。 新调型指的是因为声母类化影响导致少数字促化(大多为上声字)成类似上声、但短促的调型。例如三个人称。 莆田城里话各调类调值:阴平533阳平24上声453阴去42阳去21阴入21阳入24 仙游城关话各调类调值:阴平54阳平24上声32阴去52阳去21阴入2阳入4 分布情况 莆仙地区位于福建中部沿海地区。现代莆田市以重商闻名,它独特的人文气韵为外人所不知。有这样一群人文守护者,以不同的方式挖掘、保护红砖厝、方言民谣、龙眼木雕等莆仙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经由他们,可以重新感知一地文化的兴味和温度,也得以发现更多文化自觉的可能性。 莆仙方言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声音之一,保留了大量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入声,构成完整的八音。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论断,在莆仙方言中可找到许多例证。这些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遗存在莆仙方言中鲜活存在,并在日常生活中热热闹闹地传承下去。可参见莆田三坊七巷、县巷古街和县巷等词条。 老街乐队唱的,就是汉民族古老的方言歌曲,独特的押韵、细微的回转,别具美感。兴化人听到这些歌谣会会心一笑,因为歌中唱的真是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它是乡下孩童相约去野的话语,是过年时老友相见的话语《走去踏聊(玩)》;《海龙王娶亲》说的是祈雨;《海谣》是海边渔民生活的写照“日光出月头”,男人“打捕去讨鱼”,请“妈祖保平安”;《元宵夜》会让离家在外的兴化人眼眶红红,“搬了长板凳,阿公阿妈(爷爷奶奶)齐去占位置,戏台上十音八乐乐队演奏开始了”令人不禁思乡,想起过大年、拜拜(拜神)、看“啊啊”(莆仙戏)的场景。 兴化的年俗丰富而“坚定”,即使到今天,仪式感与氛围依然不减。喜庆热闹的节日离不开“十音八乐”原为唐宋中原的宫廷雅乐,由历代躲避战乱的汉人南传,与乡间生活结合,形成新的音乐形式,其中有一种演奏乐器八角琴,是汉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月似朦胧故乡远,方言民谣能让更多人感知南方的风土,认识它的宝贵之处,实是一大幸事。守望故乡的山、故乡的月,每一个生活片段,每一句熟悉的问候, 都在提醒游子,毋忘乡音。 大多数分布在福建省。 分布地点: 莆仙地区全境,包括莆田市、仙游县、乌丘屿(包括大乌丘和小乌丘下屿两个岛屿,现由台湾省代管)。 泉州地区德化县水口镇毛厝村;泉港区界山镇等;涂岭镇秀溪村、白潼村等;南埔镇南埔村、仑头村;洛江区、南安市北部边界地带等,因为这些地方外围地处德化话、惠安话、南安话为主的地方,因此还有地方在长期历史过程中被莆仙话分布区外围的方言同化了。 福州地区平潭县(平潭综合实验区)南海乡塘屿全岛及其附近岛屿(原来塘屿乡)北楼村、南中村也为莆仙话分布区,居民主要从莆田市涵江区一带迁移而来,通过兴化湾兴化水道的南日水道和莆田半岛相连。 福州地区永泰县葛岭镇万石村等; 城峰镇高峰村的一半等; 岭路乡的七斗、叶洋、云山、对山、长坑、寨下等; 赤锡镇淡油村、石竹村、东坑村、念后村、蕉坪村等; 梧桐镇潼关村、后溪村、西林村(西林、长太洋)、丘演(芹菜胡)、小白杜等; 嵩口镇的赤水村、里洋村、月洲村青坑岭、村洋村仙炉、大喜村陈坑、佳洋村的下林坑等; 洑口乡吉坑村、紫山村;东洋像仑坪村、彭洋村、长畲村;同安乡尾林村等。 福清市新厝镇绝大部分(除棉亭村、北山自然村以外的地方); 渔溪镇东漈村、联华村梧瑞自然村、红山村(下姚、半岭、赤岐)、水头村部分、建新村部分、苏田村部分、钟前村马头崎自然村、柳厝村石塘顶自然村、南升村部分、双墩村新厝一部分等; 东张镇崔后村、岭下村、金芝村、双溪村部分、芦岭村、漈山村部分、玉林村部分等; 一都镇后溪村、善山村(松山、吴斜、菜林底、田万)、罗汉自然村以及鸟囝山等(和莆田市新县镇和大洋乡相接; 镜洋镇墩头、东风、梨洋、玉埔、下施、浮山、长征村部分、镜阳村部分、北张村部分、前张村部分等; 音西街道云中村岭口自然村;江阴镇小麦村、下石村部分等,因为这些地方外围地处福清话为主的地方,因此还有地方在长期历史过程中被当地的闽南语和闽县话、福清话同化了,前述地方语音情况较复杂,加上那时语言普查交通不便,普查时间仓促短,不少居民点漏了统计。此外除了前述莆仙话分布地方还有莆仙话未被其它语言同化而混合的地方,比如莆仙话和闽县话混合区域,比如镜洋镇的琯口村、东张镇的泗洲村等,莆仙话和福清话混合地方:比如一都镇的王坑村部分。 福鼎市澳腰村、后港村。 福安市下白石镇的部分村落。 霞浦县溪南镇岱岐村、长春镇渔家地。 莆田县界东北,千年以来一直以莆田县新厝镇北边蒜岭与福清交界,新厝一带在自从莆田县成立时就隶属莆田县,自古就居住着几万莆田人,该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话,是莆仙话区的一部分。 和莆田市江口镇区相接的新厝镇在解放后因为福清要发展工业而被划给福清。原来的莆田县文秀乡苏田里,安香里,明朝时割给福清县,是今福清市渔溪镇西部(和莆田市江口镇和新县镇相接)、东张镇西部(和莆田市新县镇和大洋乡相接)。泉港区前身为兴化府仙游县(今莆田市仙游县)部分和惠安县部分地方融和而成。莆田县设县于南朝,100多年后划莆田县西部地设清源县,后改名为仙游县,莆田县立300多年后设立惠安县。泉港一带由于泉州话与莆仙话的融和和莆仙话被泉州话的不同的同化程度而形成一些与泉州南部话有些不同的方言。 明朝末以前,后面改名为界山镇的地方和枫亭镇相接壤的多个地方的语言则是莆仙话(枫亭话),这些村一直隶属于兴化府仙游县下区连江里(即今枫亭镇),界山镇等,讲的是以莆仙方言为主的枫亭话,流行的是以莆仙习俗的枫亭习俗,有莆仙戏至今,这些村落的婚丧节庆的诸多繁文节,还保留着浓厚的莆仙色彩。但由于地理位置邻惠北,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曾任湖广按察副使的惠安籍贯的李恺,以上述村连同本来同在枫亭境内的秀溪、黄田、寨后、樟脚、白潼等几个村(今属涂岭镇)与惠北地缘邻近,提议把这些村从仙游县划出,划给惠安。尔后,李恺出面筹得一笔资金,把这些村买下,从此这七个村落计有1万多亩土地、一万多人,便划给惠安县管辖,并把位于白水坑的惠仙两县界碑北移几公里到一个自热村的山名字叫界山的地方,并把界碑新址重新改名为界山村交界塘。后来界山从小地名,自然村建制扩大为界山镇。据古代《莆田县志》、《枫亭志》载,当时这些村落虽划归惠安管辖,但这些村税粮仍由枫亭负责。后龙、峰尾、南埔三镇的方言介于闽南语支泉州话与莆仙话之间,由于两种方言片区的交叉同化融汇,而形成独特的“头北话”或称“下路话”;而界山镇等镇,特别是相接枫亭的某些村的语言则仍然保留是莆仙腔还没有被泉州话同化人称“顶路话”。 自明末至今,由于地域管辖的变化,“顶路话”也多少融进了“下路话”的某些成分,是被泉州话部分同化的莆仙话。由于泉港一带和莆仙相接,交流频繁,不像泉州或漳州的其他地方不与莆仙相接或离莆仙很远,部分莆仙话得以保留还没有被泉州话同化或部分被泉州话同化而有泉州话的词汇。 还分布在广东潮州、汕头、揭阳、普宁、汕尾部分、大埔县、丰顺县、海南,湛江、雷州、茂名电白区、茂港区,茂名旁边阳江部分、四邑部分,化州部分。千年以来本来是隶属莆田县的新厝镇在1949年后割给福清等地的大部分地方。部分分布的有:泉港北部、东部,永泰南边、福清西南边和西边、西北边和原来的莆田县新厝镇东边、北边的镇的某些村,广东的韶关、广西东部、南部,浙江温州南部、东部,舟山群岛、江苏宜兴,兴化,安徽的歙县等市、县的部分地方。“厝”,莆仙话,意思是房子。或飘洋过海,随着他们的足迹,兴化方言也被带到各地。远的如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都有兴化方言的分布。在台湾,有不少寮、廊、莆、“莆”字的同音字埔、蒲、浦、厝、坑、店地名前冠以“兴化”,这表明在今日的台湾,也有大量莆仙方言的踪迹,只是有的很快就被就被当地话同化了。 虽然随着移民外地的兴化人的莆仙话受到当地周围的方言影响,广东和海南的莆仙话分布区多由兴化人直接移民过去的,这部分的兴化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们的莆仙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但上述这些广东、海南、浙江、广西等地地方方言来源于莆仙话,广东和海南的莆仙话分布区多由兴化人直接移民过去的。 大致在唐朝后期,南宋末年,元朝后期亦思法杭兵乱,明朝,清朝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兴化人移民现在的潮州汕头、湛江、雷州和海南岛,移民原因是莆仙人口过多和逃避战乱,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 妈祖崇拜,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早已从发祥地莆田县走向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上绝多数的华人聚集国度。祭祀妈祖的庙宇宫殿多达四千座,单单妈祖的故乡兴化府就有上规模的妈祖宫庙超过300座,原莆田县是世界上妈祖宫庙最集中的地方。除此之外,潮汕、海南、闽南等地的妈祖宫庙也都超过百座,而台湾全岛更是多达1000多座。妈祖信仰,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自发崇拜、以及由崇拜信仰而衍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也正式被命名定义为“妈祖文化”。而妈祖能够成为伟大的神祗,妈祖文化能够有今天如此的广泛性,莆仙历史上人口的对外迁移,是一种重要的发展因素和一支强大的推动力量。 翻开中国的移民史,莆仙更是对外移民的原乡。广东的潮汕、湛江以及海南等地区,民间都有“先祖迁自莆田”的说法。广州户籍吏部尚书方献夫,漳州户籍宰相黄道周,潮阳户籍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状元林大钦、潮州八贤的卢侗、张夔、刘允、抗清名士郭之奇、清翰林佘志贞等,其原籍或先世皆是兴化或由兴化迁入。在潮汕民居门楼额匾仍可见到“莆田旧家”、“莆阳世系”等莆仙印记。海南可考的入琼始祖有九十多个,数量为来自莆仙为最,包括陈、吴、李、张、周、郑、何、杨等传统大姓。考其族谱可见这些移民多为土生土长的兴化人,祖上均在兴化居住过几代乃至数十代,出仕和避难是这些莆籍乡民移民该地的两大重要因素。又由于地理上的封闭性、人多地少,兴化一直以来都是全国范围内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个因素也使一部分人选择了迁移。而兴化崇尚美德、坚守家乡传统的文化氛围,熏陶影响了这些迁移者,加上浓重的恋乡情结,来自家乡的妈祖崇拜自然而然就随着这些迁移者来到了全国、海外各地。 在隔绝了半个世纪之后,乌丘屿2002年与福建莆田湄洲岛首次实现了直航,55名乌丘屿乡亲乘搭金门“太武号”客轮回湄洲探亲。 出版的《福建日报》报道说,乌丘屿与湄洲岛相隔18海里,过去是湄洲乡的一个村,岛上居民均系莆田湄洲岛上的打鱼人。由于历史原因,两岸咫尺天涯,隔绝了半个世纪。 阔别了50多年的乌丘乡亲高金德一上岸,就与前来迎接他的白发老母抱头痛哭。随同他回乡的女儿高爱华28年第一次见到奶奶李春桃,她搂住奶奶悲喜交集。乌丘屿乡亲汤金辉昨天全家回湄洲探亲,他妻子李阿英背着两岁儿子汤承勋,是这次乌丘乡亲湄洲寻根团最小的团员。 探亲团成员回到湄洲岛备感温馨,过去他们要回一趟故乡,需绕道金门、台湾、香港等地,不仅咫尺水路要周转好多天,而且花费要增加一倍。他们希望两岸尽早实现“三通”,让两岸亲人随时可以团聚。 莆仙地区史上文化发达、科甲鼎盛,涌现了“九牧林”“莆阳黄”“玉湖陈”“白塘李”等影响全国的名门望族,以及大批的进士仕者,仅两宋时期就有近二十任泉州知府为兴化人,出现了莆仙士人出仕全国的局面,在向目的地出发前,他们祈求妈祖保佑,来到为官处之后他们也直接把妈祖崇拜带到了那里,有的随即建庙奉祀、有的把妈祖神像供奉在居所之处。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元林博士在对海南妈祖信仰现象进行系统梳理时发现,在明清两代新建和重修妈祖庙宇的活动中,有确切姓名记载的近70人,其中政府官员有58人,他们大多数是当地的县令,可见官员及政府机构是推动妈祖信仰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这一论点是有根据的。广东、海南、闽南、台湾等地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当时莆人仕者及仕人后裔所倡建的妈祖宫庙,比如贵州的镇远天后宫、湛江市文章湾天后宫等等。 宋末,莆田、仙游二县是全国抗元最惨烈的一个地方,明朝,倭寇数次洗劫兴化,莆田荔城在宋末和明朝两次被诛城,很多人为了避难移民外地特别是潮汕湛江海南等地。他们被迫背井离乡、离开故土,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他们怀揣香土、妈祖令旗、神符,以求平安的寻找到新的家园。在外地落脚后,为了答谢妈祖,也为了寄托对故土的思念,他们倡建妈祖庙。“四海恩波颂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湄祖分灵遥湛土,文母香火继莆田”,这两副对联在广东海南一带的妈祖宫庙经常可见。潮州的古地名,曾带许多“莆”字,如东莆都、上莆都、外莆都、韩莆都,明代状元林大钦,人称“东莆先生”,这些决不是机缘巧合,而是一种必然,是流落他乡的莆田人及其后人对故园眷恋和对昔日乡亲念念不忘的一种情感体现。向善、助人、抑恶是妈祖信仰的核心精神,正是由于妈祖信仰包含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因子,所以容易被人接受和认可,很快在这些移民的努力和当地居民的认可下,妈祖信仰很快在当地得到了传播发展,彻底融入了当地社会。 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之一,但同时也包含移民文化的成份,妈祖文化中的移民文化成份是世界性的。莆田史上的人口对外迁徙,促进了妈祖信仰在广东、海南等地的传播发展,又随着广东、海南的对外移民再次迁徙到了南洋各地,这一支传播力量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主体力量。 唐朝后期、宋开始,大量莆仙人因谋生或迁徙他乡,例如移民泉州漳州并且不久就被当地话同化了,莆仙话,泉州话,漳州话都是闽方言,在泉州、漳州的莆仙话比较容易地转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所以在泉州漳州不容易形成兴化方言岛。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潮州、汕头、海南岛等地,因此这部分移民到潮汕的莆田人带有某些泉州话或漳州话的特点。 主要移民路线:莆田直接到潮汕;少量移民路线:莆田泉州潮汕、莆田漳州潮汕、莆田、泉州漳州潮汕。 潮州话主要来自于闽方言莆仙话,而莆仙话本身就和泉州话、漳州话等有区别,所以潮汕话开始就和泉州话等有很大区别,潮汕话已经严重偏离泉州话等。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邻,所以有受到漳州话的影响。虽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则继续发展,和潮州话有了差距。潮汕长期远离祖籍地莆田,不和福州相邻,和漳州相邻,容易受漳州话等其它方言的影响,但是潮州话是以闽语莆田话为基础的受漳州话等影响的闽语。 而由于莆田不与漳州相邻,所以莆田话难以受漳州话影响。 莆田是人地矛盾突出的地方,唐朝后期开始大量莆仙人因谋生或迁徙他乡,例如移民泉州漳州并且不久就被当地话同化了,由于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几百人到几千人,很少有万人以上的,相对于已经在泉州、漳州的人来说是少数,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况有的莆田人已经移民几百年到几千年,早就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了。因此如果一个莆田人很长时间在泉州漳州,他能比较容易地学会泉州话漳州话,在泉州、漳州的莆田话比较容易地转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因此移民泉州漳州的莆田人的莆田话不久就被当地话同化了,所以在泉州漳州不容易形成兴化方言岛。莆田县界东北,千年以来一直以莆田县新厝镇北边蒜岭与福清交界,新厝一带在自从莆田县成立时就隶属莆田县,自古就居住着几万莆田人,该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话,是莆田话区的一部分。 莆田与台湾的关系:莆田古代海运业、远洋贸易发达,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经地少人多,迫使多数莆田人背井离乡移民外地,在宋朝时就有莆田人迁徙到台湾,南宋末期,元朝后期,明朝中后期的倭寇侵略,清朝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莆田人迁徙到台湾,移民原因是人口过多和逃避战乱。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台湾,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在台湾,有不少寮、廊、坑、厝、店地名前冠以“兴化”,这表明在今日的台湾,也有大量兴化方言的踪迹,只是有的很快就被当地话同化了。祖籍莆田的的台湾同胞最少占台湾人总数的30以上,还有部分莆田人是迁徙到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迁徙到台湾,这部分的莆田人被登记认为是泉州人或漳州人,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他们在明朝和清朝的籍贯是泉州或漳州,但他们的更早祖籍是莆田。 清代,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条件人民渡台,清朝官府有登记的莆田人、泉州人只能从晋江县蚶江港口官方登记渡船,还有大量莆田人直接从莆田到台湾,有登记的人数只占莆田人渡台总人数的很小比例,这和漳州、泉州的自渡台湾的情况是相同的,大量的人不是通过官渡而是自己渡台。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开始大批向台湾移民了。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窃居台湾后,曾招募福建沿海移民去台湾垦殖;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他还到漳、莆田(兴化)、泉等地招募青壮年到台湾垦荒。这个时期漳、莆田(兴化)泉赴台者达15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王、爽归顺清朝后,漳、泉、莆田(兴化)沿海赴台又有几十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中叶,清政府放宽海禁,莆田和广东东部移民也大批迁往台湾。1862年,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再次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官渡渡台禁令。 形成条件 在汉语方言特别是福建诸方言中,兴化方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其语音特点所决定的。莆仙历史上人才辈出,自古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由莆仙两县组成的古兴化府、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其中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中央政府各部部长)近70名,以上数据没有包括已经移民外地的莆田人所产生的人才,是历史上在全国有名的科举名邦。 保护行动 莆仙地区已渐渐没有了那淳朴而又古老的氛围。由于莆仙人大都在外地经商,除了涵江,江口,黄石,仙游等地区的还在说莆田话,在莆田市区等较发达的地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说普通话,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这部分爱讲普通话的人忘记了自己的母语,抛弃了自己的母语。 兴化方言的处境相对较好,除了相当部分90年代生人以外,几乎或多或少的都在讲莆仙话。但是保护莆仙话的任务十分严峻。说母语是一个种族传承祖先文化最基本的能力,一些人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母语本地话,就等于是放弃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但以普通话这样不是本地莆仙文化载体的语言,要怎么去承担接续祖先文化的责任呢?因此,要复兴文化,要延续文化,请善待母语。 2010年12月2日,莆田市委召开五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莆田市委关于制定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审议时,与会同志认为,《建议》体现中央、省委精神,又结合当地实际,既讲“普通话”,又讲“莆田话”。当前,各级各部门都在迅速行动,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立足实情、结合实践、取得实效,学习贯彻同样既要讲普通话,也要讲莆田话。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精神,牢牢把握我市的客观实际,综合分析现有发展基础和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各项筹备工作,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学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首先要讲好“莆田话”。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要着眼于我市发展的基础、条件、潜力、优势,充分利用,大干湄洲湾、突破兴化湾,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宜居港城”的奋斗目标。要全面推进湄洲湾北岸临港产业发展,以铁路支线、高速公路等为突破口,统一规划、统筹开发环兴化湾南岸等新增长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进临港产业崛起,加快构建以临港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把我市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进制造业和能源基地。同时,着重突出荔林水乡特色、建设生态环保家园,坚持“跨溪、面海、环湾、集聚”的方向,形成“五山簇拥、四水相依、三湾环绕、二岛添辉、一心为源”的宜居城市建设格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莆仙话也与时俱进地融入到网络社区中。很多莆仙话被莆仙网民们附予了现代的汉语故事,使得外地人学起莆仙话来更为轻松、方便。 方言研究 简要学习 (补:莆仙方言有很多入声,保留很多古汉语的词汇及发音。受宋代白话影响比较大。) 莆仙话古香古色,莆仙话的一些词汇和发音如下: 莆仙话是很有趣的,会把一个词倒过来念,其实也不奇怪,这些都是古白话,如下 公鸡鸡(ke)公(k);母鸡鸡(ke)母(ou)(仙游:鸡母keo);客人人(侬)(na)客(kha)(仙游:nanau)等等 以下用国际音标标识 (声调1至7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食,意思是“吃”,读ia2。但是城里人的口语中会将其促化变成iah2。另外莆田江口、山里以及秀屿区东部地区常常读成ie2。 吼,意思是“哭”,hau3,仙游发音为ha3。 厝,房子之意,读tsu4。(引申义有家的意思)。 箸,筷子之意,读ty5(莆田);仙游枫亭一带为:骹箸,读k2li3(仙游其余地方依然是“箸”,ty5)。 册,书籍之意,读ah6。 鼎,煮饭用的锅,读tia3(莆田),ti3(仙游)。 铺,床铺之意,也可以是动词“铺设”,读pu1(莆仙一样) 也是兴化传统的里程单位,大约合今天的五公里(十里),读pu4,上述的去声。 侬,坏人之意,读kai2nang2(莆田),kai2nan2(仙游)。 欢喜,高兴之意,读hua2i3(莆田),hui(仙游) 困,睡觉之意,城里人读keng4。但是沿海有人读kong4。仙游是kuon4。 另外,午睡则是“歇昼”,读h1lau4。小睡则是ting3。 齿,1)牙齿,读ki3(莆田)。而莆仙话当中“牙”不指牙齿; 2)喙齿,发音uii3,仙游说“牙齿”为“喙齿”。 嘻,笑,读hi2,而“笑”字读tsieu4。 汝,第二人称,读tyh。 我,第一人称,读kuohkuah。(独立调值)早期可能是读kua3,但是三个人称的读音都出现了入声化。仙游以及忠门镇南部一些地方也说【亻贡】,读k3。 伊,第三人称,读ih或者i1。 我辈,第一人称复数,读kuoh1muei4。也有读kum1muei4; 仙游说第一人称复数我们为“k3”。 汝辈,第二人称复数,读tyh1muei4; 仙游说第二人称复数你们为“tyn3”。 伊辈,第三人称复数,读ih1muei4。也有说成oem1muei4; 仙游说第三人称复数他们为“yn3”。 索,绳子,仙游或者莆仙交界读er5,而莆田大部分都读o5。 洗,e3。 面,脸之意,读ming4。而在正体字当中有加“麦”字旁的则是ming5,面食。 卵,n5,仙游发音为n5。但是周边许多地方也读ne5。 衫,1(1),衣服。 冲狂,tseng2korng2,tsynkn,生气。也有说成“生火(a2huei3)”,“受气”(iuki)。 天光,天亮,读ting1kung1。 先生,教师、算命先生、医生都可以如此称呼,读n2na1。 学堂,学校,读hah2torng2 食糜,吃饭,读ia2ma2。此词和吃晚饭同音,但是吃晚饭写成“食暝”。 食饭,吃早饭,读ia4muei5。 食昼,吃午饭,读ia1lau4。 去厝,回家,读koeh1lou4。仙游话中该词发音较大差异:kyou3,亦或有人为kylou3。忠门半岛和东庄半岛亦有合音成khieu3的。 读书,读tah2tsy1。但是南日岛说成tat2tu1。仙游话则有说“读册”,读tat4tsah6(有吗???)。 甚物,读2muei1,莆田人疑问词“什么”,但是仙游话极少这样说,而且形式较多,有“hu1”、“hu4n6”、“hu4nieu”(说明:单个字的什么“hu1”后面可以用于接续词,其余的双字的什么不能这样使用,“hu1”这里且写为“佪”,比如可以说“佪物乇”(什么东西),但是不能说“佪乇物乇”,“hu1”本字不明,但“n6”写成乇) 这里列举一个句子:普通话:“我要去吃饭。”莆仙话:“我卜去食糜。(kuo3phkih4ia2ma2)(表示去做某事的“去”发音不再是去原型的“khy”发音) 【勿会】紧,不要紧,读p2ing3。 白紧罢紧,不要紧,读“pain”。 蜀,莆仙话的“一”,是种比较古老的表达方式,读h2h2。当然莆仙话当中也有“一”的使用,读“ih5”。 北京,pah1king1。 莆田,pou2lng2或者pou2ng2。 福州,horh1tsiu1。 开水,kai2lui3。有时候也说“沸水”(pui1lui3)、“滚水”(kung3nui3) 草猴,螳螂,读tsau2kau2。 目珠,也写成目睭,眼睛。读mah2tsiu1。 【勿使】,nai5,不必。 知,tsai1,知道。也有表达成”知晓(tsai2hieu4或者tsai2hiu4)、也有埭头平海镇读,tsai2lou4“。 【勿知】,nai1,未知。也表达成”毋知(ng2nai1)”、“【勿知】向(nai2hieu4或者nai2hi4)”。同上有读,nai1lou4。 日头,太阳,读tih2tau2或者lih2tau2、li2au2(仙游) 米,pi3。界外地区不产米,稻米缺乏,所以如果在三餐中有吃米饭会特别说成“食米(ia2pi3)“。 籴米,tia2pi3,“买米”的意思。 粜米,thieu4pi3,“卖米”,现在说得比较少。 阿公,称祖父和外祖父都可以,读a5korng1。 阿妈,或写成”阿嬷“,称外祖母或祖母都可以,读a2ma3。 神经病,ing2nging2ma5。 仙游,莆田人说in2niu2,仙游人说n2niu2或n2iu2。 (注:发音中的s在莆田话中发成。) 莆田特色发音 在莆仙方言中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发音,在国际音标中是国际音标中的清齿龈边擦音。清齿龈边擦音是辅音的一种,在国际音标中表示该音的符号是,XSAMPA符号则是K。 该音主要见于美洲原住民语言。威尔士语是欧洲诸语中有这个音的一种语言,并因此而知名。在威尔士语,这个音以“LL”这个字母来表示。在中国的苗语、壮语、临高语、黎语、粤语四邑方言和闽语莆仙语、海南话也有这个音。另在魔戒作者托尔金发明的精灵语辛达林与昆雅中也有出现,在两种语言中分别以lh和hl表示此音。 普通话中发s和sh的音在莆田话中念做。 清齿龈边擦音有如下特征: 发音方法是摩擦,表示要让气流通过位于发音部位的狭窄通道,发生湍流。 发音部位是齿龈,即以舌尖或者舌尖后的扁平面(舌叶)抵住上齿龈脊发音。 发声类型是清音,意味着发音时声带不颤动。 本辅音是口腔辅音(口音),表示发音时空气从只从口里流出。 本辅音是边辅音,气流从舌两侧流过,不从中部流过。 气流特点是从肺部直接流出,而不是从口腔或喉门流出。 惯用语研究 惯用语是一种结构比较稳定,比喻性较强的短语,莆田话中的惯用语主要有三字格和四字格两类,三字格的多含贬义,结构以述宾式为主,四字格的结构和含义略似成语。以下分别例举: 1。三字格的 如,食三戈,又作食三先〔谓占小便宜〕。 食大担{犹挑大梁〕 落大铺〔犹高枕无忧〕 搭大船〔吃大锅饭〕 拗手骨〔不给面子〕 掺清水〔犹泼冷水〕 拍嘴花〔有口无心〕 无味道〔无人理睬〕 以上为述宾式,也有非述宾式的,如: 三月时〔立场或主意不坚定如三月天气变幻无常〕 鱼炒虾〔喻混乱〕 目光浅〔小心眼〕 肺花开〔开心,心情好〕 2。四字格的数量较多,如: 三岁两秋〔年龄幼小〕 厝边隔壁〔左邻右舍〕 孤面独相〔性格孤僻〕 大腔小气〔言语大方,行动小气〕 单丁孤姓〔小户人家〕 日曝雨沃〔风吹雨打〕 起早冥暗〔早晚时侯〕 张形做状〔虚张声势〕 拉红泄白〔胡说八道〕 困久梦长〔夜长梦多〕 嘴歪目蹑〔狡猾神态〕 撑戈舞手〔手舞足蹈〕 牛筋马力〔力气很大〕 精彩谚语集萃 有人救刘寿,没人救三娘 语出莆仙戏《华岳三娘》,此语比喻别人家有人去救(或帮助),却没有人来救(或帮助)自己。 陈三磨镜 语出莆仙戏《陈三五娘》。陈三因爱慕五娘美色,便假扮磨镜匠到五娘府中磨镜,他故意把镜打破而赔不起,卖身为奴,这样可以天天见到五娘。此语类似“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即另有其他目的。 益春留伞 语出莆仙戏《陈三五娘》中一段情节。益春为五娘的丫环,此语意为借物留人。 伯喈一心挂双头 语出莆仙戏《蔡伯喈》。伯喈既思念旧人又爱恋新人,此语比喻某人对两方都怀有感情,依依不舍,挂念心头。此语也意同“一脚踩两船”。 徐永年亲眼见过 语出莆仙戏传统剧目《高继祖》。徐永年是高继祖的老仆人,继祖一家被害,他都亲眼看见过。此言比喻某人对某件事发生的全过程都看得一清二楚,完全可作为证人。 包龙图捉风 包龙图即包公、包拯,北宋大臣,任监察御史,知开封府时,为官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传说一次往陈州放粮时,风吹掉了他的帽,便派差役去捉风,竟破了一个奇案。其实风是捉不住的,所以此言是比喻叫人去办的事(或找的人)是根本办不到(或找不到)的。 封神榜,无人见 封神榜即古代小说《封神演义》,所描写人物能呼风唤雨,上天遁地,玄而又玄,但这些神奇人物谁也没有见过。此言讽喻某人所言乃无稽之谈,不可相信。 海瑞衙门 海瑞是明朝清官,曾被捕入狱和革职闲居。万历十三年(1585年)再起,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惩治贪污,提倡勤俭,一生为官清廉,平反许多冤狱。他病死时家无长物,由同僚出资办丧。此言比喻某人正派,家徒四壁,也称为“清水衙门”。 周坚替死,夏莲补缺 周坚与夏莲是莆仙戏传统剧目中的人物。此言比喻某人作了替罪羊,某人走了好运。 程咬金三下斧。 程咬金,隋末从李密,任内军骠骑,密败,属王世充,后投唐,任秦王府左三统军,因功升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封宿国公,玄武门之变后,改封卢国公。古典小说《隋唐演义》写程咬金所用兵器为八卦宣花斧,虽然力气过人,但招数只有三板。此言讽喻某人本领只有二三下,无法持久战。 方言辞典 莆仙方言第一部工具书《莆仙方言辞典》日前由香港天马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辞典共有80万字。虽然其对研究莆仙方言、挖掘、保护地方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仙游县有关部门也表示支持全县各图书馆将它当作参考书馆藏,但未见该字典出版,保护地方文化的作用仍旧是空谈。 本书作者林金火祖籍仙游,现为三明八中教师。他经过6年的努力,翻阅了无数古籍,决定以自然现象或社会属性分篇,以汉语拼音为主,国际音标和英语音标为辅,音按7声调,用阿拉伯数字标在拼音的后上角,特设“对照表”、“声调表”、“语例表”、“查字表”等,方便人们学习、研究莆仙方言。此外,他还将莆仙有关的民谚、俗语、口头禅、典故等一一罗列,向读者展示莆仙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 相关信息 古典文学与莆田话 足朱仙游方言快捷行走叫“足朱呀足朱”。其源出于《左传》。鲁文公之世童谣《瞿鸟鹆歌》:“往馈之马,瞿鸟鹆足朱足朱。公在乾侯,徵褰与襦。”清沈德潜注:“足朱足朱,跳行貌”。原来用于形容鸟儿跳行疾走,仙游方言里说明人快速趋前行走的身姿。畏:作“怕”解,至今仍在莆仙口头语上使用。如“谁都不怕”叫“不畏一人”,倘若对某些权势不敢对抗,说:“畏你,还不行吗?”“畏”字汉魏时已常用,唐代使用更普遍。 魏文帝曹丕《杂诗》:“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唐杜甫《羌村》诗:“晚岁复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却复去。”王维《宫槐诗》:“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孟浩然《早发渔浦潭》:“饮水畏惊猿,祭鱼时更獭”。 特故:莆仙话“故意如何如何”叫“特故如何如何”。如有人损坏东西,赔礼说:“对不起,我不是特故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赵盼儿唱:“我特故抄与你个休书题目” 紧关:莆仙话“要紧”“紧要”叫“紧关”。如“这件事很紧关赶快去办!”“紧关”在元代是口头俗语。元杂剧《东堂老》楔子,杨州奴云:“你这一夥弟子孩儿们,紧关里叫个使一使,你走得无一个。”第一折:杨州奴云:“哎哟!你那里是我兄弟,你就是我老子,紧关里谁肯提我一句” 祖公:莆仙话“祖先”叫“祖公”。我原以为“祖公”是“祖先”“祖宗”的转音,现查元杂剧《虎头牌》第一折,正未云“叔叔,休那般说。(唱)一半儿则俺那祖公是开国旧功臣,”同书正未(唱) “〔赚煞〕则今日过津度州郡托赖着俺祖公是番宿家门!”可见“祖公”叫法由来已久。看电视河南、广东潮汕一带亦有如此称呼。 尽行:莆仙话“全部”、“全都是”叫“尽行”。如“你尽行说谎话。”“尽行”也是元代俗语。 元杂剧《东堂老》第四折,正末云:“我存下这一本帐目,是你那房廊屋舍、条凳椅桌、琴棋书画,应用物件,尽行在此。我如今一一交刈” 瞑:莆仙话“夜”叫“瞑”。“夜里”叫“瞑头”。 六朝宋东阳无疑《齐谐记》“其子号泣而葬其母如法,朝瞑哭临”。这里“朝瞑”即“早晚”之意。 嘴尖:莆仙话把多口多舌、搬弄是非叫“嘴尖”。也是古代俗语。古代相书有云:“鼠口谗毁人,口尖爱争竞。”元杂剧《箫淑兰》第 二折:正旦唱〔醉中天〕:“怕什么你母舌儿堑,梅香嘴儿尖。” 花嘴:莆仙话花言巧语叫“花嘴”。如:“这个人花嘴,他的话一句也信不得!”《醒世恒言》二十八卷:夫人道;“听那老光棍花嘴!” 半生熟:莆田话把办事呆滞、对事物反应不敏捷的人叫“煮熟的”;把不很聪慧、精神不十分正常的人叫“差一灶火”,即“半生熟”。此语颇古。 宋《抚掌录》:北都有美色,人谓之生张八。因寇忠愍(寇准)乞诗于魏野,野赠诗云:“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四川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 半中央:莆仙话事物之半或事体的一半叫“半中央”。如“你不能有头无尾,事体办到半中央,扔下不管”。明徐树丕《识小录》“张子房”条:“盖自家都不犯手,又凡事只到半中央便止。如香花切勿看披离是也。” 昨暮:莆仙话“昨天”叫“昨暮”,这也是古汉语。《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史记》卷六十七:“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这里的“昨暮”就是指昨天。 明旦:莆仙话“明天”叫“明旦”。六朝宋刘敬叔《异苑》:“洛城小人失妻者,管辂为卜,教使明旦于东阳城外” 今旦:莆仙话“今天”叫“今旦”。这也是古汉语。《史记》卷七十五:(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后汉书》卷三十九“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烹之,平叩头曰‘今旦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白居易《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今旦夫妻喜,他人岂得知”。 缀:莆仙话有两种含义,一是缝衣裳、被服?(针线相连的意思)二是跟随、跟踪。这与古代对此词的理解与运用完全吻合。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游曰:“贼强我,若贼分军以缀我,直取奉天,奉天兵亦弱,何来攻之有?” 宋彭乘《墨客挥犀》“彬连秀才”条:乃私谓生曰:“是家将谋杀秀才祭鬼,宜早且为计。我亦良家子,为其所劫到此。所以遣妾侍君道,欲以缀君留也。” 衰:莆仙话“衰”不但有身体衰弱之义,而且把运气差,遇到倒楣事、处境尴尬或不吉、不利叫“衰”。例如:碰到不顺心的事或被上级指责,往往说:“唉,今天大不吉,大衰!”这种用法与秦汉时期用法 完全相同。 《后汉书》卷五十八:邓鸟兄弟以诩异其议,因此不平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 此生:莆仙话“此生”有两义。一作“一世”“一生”解。二作代名词解。如说别人很有才华,说:“此生很有才”、“此生很会拼!”这也是古汉语。 《资治通鉴》卷十八汉记十: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解专以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 请告:仙游方言“请假”叫“请告”。《后汉书》卷四十六注解(三)云:“古者名吏休假曰告,吏二千石有予告、赐告。予告,在官有功,法所与得也。赐告,病三月当免,天子优赐其告,使带印绶,将官居归家养疾也。”这个注解是武则天太子李贤注的。可见,“请告”是很古的汉语语汇。至少在唐以前用“请告”。至唐,则已两词并用。 《资治通鉴》二百四十三卷“才周岁,转憬为门下侍郎。憬由是深衔之,数以目疾请告”。 唐刘肃《大唐新语》:“王及善为文昌左相国”条:“及善固请假月余,(武)则天不之问”。 青盲:莆仙话“瞎眼”叫“青盲”,这也是秦汉古语。 《后汉书》卷八十一“是时犍为任永及业司同那冯信,并好学博古。公孙述连徵命,待以高位,皆青盲以避世难。” 凿:莆仙话除了指木匠工具“凿子”外,用拳头打人也叫“凿”。此言宋代已有。 《水浒传》第二十五回: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粟暴。郓歌叫道:“做什么打我?”这婆子一头,一头大粟暴凿,直打到街心上去。 《拍案惊奇》初刻卷十七:吴氏说罢,两点红直从耳根背后透到满脸,把儿子凿了二个粟暴。 话说仙游话(五)仙游方言与古代汉语之三 厮:仙游方言“厮”字通“相”,如“相打”叫“厮打”;“相熟”叫“厮熟”;“相骂”叫“厮骂”;“相认”叫“厮认”;“相害”叫“厮害”。用法与古代同。 《拍案惊奇》二刻卷三十五:姑嫂两人多是与他卖糖厮熟的 看顾:莆仙话有二义,一是“照顾”、“照应”、“服侍”;如:“家母烦你看顾多年,不知如何感谢”;二是“报复”,如:“你那样做,不怕他日后看顾?”“我总要看顾一下他!” 《醒世恒言》卷三十三:老妪睁眼看是:“相公会试中了,看顾老身,就有在里头了。”同书卷三十三:刘官人叹道:“如今的时势,再有谁似泰山这般看顾我呢”? 街路:莆仙话城关、城里、街道叫“街路”。如“我明早要去街路”。“我昨天去街路,那里变化真大,我都认不得了!”此语亦古。 《资治通鉴》卷二“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 《拍案惊奇》二刻卷三十五:程家人看见了道:“昨天晚上吃晚饭时,正是主翁同这个小厮在那里唧哝甚么那厢又不是街路,死得蹊跷”。 矢:莆仙话“矢”,粪也,下粪叫“屙矢”。 《资治通鉴》卷六: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可用。使者返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绝:莆仙话形容十分、异常,用“绝”。如“绝聪明”、“绝漂亮”、“绝调皮”等。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远”;卷三十一“皇后既立,宠少衰,而其女弟绝幸。” 目睛:莆仙话眼睛叫“目睛”。 宋赵令畴《侯鲭录》:“商臣、王敦蜂目”条:“余昔年曾任汀州掌狱录,见杀母黄曾,其目睛小而光跌,宛若蜂状。 无好:莆仙话事情不妙、预后不良或不是好东西、好事叫“无好”,而不用现代汉语“不好”。这是古代用法。 《资治通鉴》卷二十九:伯超惧,说休茂曰:“主帅密疏官过失,欲以启闻,如此恐无好。” 自我作古:莆仙话不循古制、自作主张或不依别人的嘱咐办,叫“自我作古”。此语唐代已有。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戊壬,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上(唐高宗)欲令开府置官属,问吏部郎中王方庆。对曰:“未闻太子在东宫而更立皇太孙也。”上曰:“自我作古,可乎?” 大穷:莆仙话事情很坏、处境很不妙、体力受不了等叫“大穷”。这里的“穷”字,意为“凄惨”、“悲惨”,非“贫穷”之意。这也是古代的用法。 《史记》卷七十五:孟赏君惧,乃遗秦相穰侯魏丹书曰:“君闻秦欲以吕礼收齐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你的处境必然很不妙) 《后汉书》卷十三:(公孙)述谓延岑:“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当坐穷乎?”(能坐以待毙吗?) 三般两样:莆仙话同一家的人,却特别被看轻、另眼看待、待遇不公叫“三般两样”。如“你年纪大了,想再续娶,将来子女被三般两样看待,你不心疼?” 《拍案惊奇》初刻卷二十九:赵琮夫妻俩个,不要说看了别人眼高眼低,只是父母身边,也受多少两般三样的怠慢。 奢遮:莆仙话“奢遮”有得意、骄横、炫耀、体面之意。多为贬义。 同书第三十六回:那人道:“大哥等谁?”那大汉道:“等个奢遮的好男子。”那人问道:“有什么奢遮的好男子?”上述两个“奢遮”作体面解,是褒义。 同书第十七回:河清问嫂嫂道:“哥哥大欺负人!我不中,也是你一个亲兄弟,你便奢遮杀,只做一个缉捕观察”这里是贬义。 话说仙游话(六)仙游方言与古代汉语之四 冰人:莆仙话媒人叫“冰人”。这是古汉语。明徐树丕《识小录》“冰人”条云:“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曰‘冰上阳,冰下阴,阴阳事也。诗:士如归妻,造冰未泮,婚姻事也。冰上与冰下语, 为阳语阴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称媒为冰人始此。”有人把“冰人”写作“明人”,谓男女双方情况皆明,故曰“明人”。此实为杜撰。 丈人:古代汉语有二义,一是长辈的意思。如《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在圯桥上与“丈人”穿鞋,这里“丈人”指长辈、老者。而《匈奴列传》第五十: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自谓:“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因其时汉以公主(或翁主)下嫁,故称汉天子为“丈人”,即岳父。莆仙话称“岳父”为“丈人”,可见其渊源之古。 子婿:莆仙话称“女婿”为“子婿”,也源于上古汉语。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代王什翼犍求婚于燕,燕王使纳马千匹为礼,什翼犍不与,又倨慢无子婿礼。 《拍案惊奇》初刻卷二十三:崔生“思念婚事不在,只身孤苦,寄迹人门,虽然待如子婿一般,不知如何是个结果。” 小郎:莆仙话已婚女子称丈夫的弟弟(小叔)为“小郎”。这种称呼自晋朝开始。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上(唐宣宗)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其下注:自晋以来,嫂谓叔为小郎。 新妇:莆仙话称儿媳为“新妇”或“新妇娘”。家庭长辈或乡里皆可如此称呼。其源很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林道人诣谢公东阳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刘寻阝使周母乘板与登城,谓葛从周曰:“新妇辈皆安居,人各为其主,汝可定之。”原注:新妇,谓葛从周妻也。 《世说新语》王平子条:“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 外家:莆仙话称已婚女子娘家为“外家”。其源极古。 《汉书》卷十二:安汉公(王莽)世子宇与帝(汉平帝)外家卫氏有谋。宇下狱死、诛卫氏。 《资治通鉴》卷十二:吕氏(吕后)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先、生:莆仙话称“先生”时,可简称为先或生。如“桂林生”、“六生”、“某某生”。这是秦汉时期的叫法。 《后汉书》卷三十七:每朝会,辄会荣于公卿前敷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 《史记》晁错传:错初学于张恢先所。《汉书》则云:初学于张恢生所。一称先、一称生。颜师古注云:皆先生也。(见清赵翼《二十四史剑记》校证66页) 小娘子:莆仙话小姑娘叫“小娘子”,通常也称未婚女子。其源也古。 唐阙名《玉泉子》:郑路昆仲有为江外官者,维舟江渚,群盗奄至。贼一不犯,曰:“但得侍御小娘子来,足矣。”其女有姿色,贼潜知之矣。 《拍案惊奇》二刻卷十七:老道:“小娘子说来,此间来万去千的人,不曾见有似舍人这等丰标的。” 亲情:莆仙话“亲戚”叫“亲情”。此语唐代亦然。《玉泉子》“李克勤为大理寺卿”条:“大理寺数月不奏,(韩)建问李尚书:‘催令乃亲情耶?何不奏?”
造句:仙游话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
造句:仙游话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