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中国》是现代诗人蒋光慈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新诗。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中国当今社会的境况感到哀鸣和悲伤。由于接触到了黑暗重重的中国现实生活,诗人的情绪由热情奔放转为悲愤沉沦。这首诗,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侵略和压迫,使得祖国的锦绣河山蒙上了污垢和耻辱。但诗歌的重点还在于以中华民族传统的“轰烈事”和“反抗力”激励处于革命低潮的中国人民挣脱迷梦,基调是乐观的。 作品原文 哀中国 我的悲哀的中国! 我的悲哀的中国! 你怀拥着无限美丽的天然, 你的形象如何浩大而磅礴! 你身上排列着许多蜿蜒的江河, 你身上耸峙着许多郁秀的山岳, 但是现在啊, 江河只流着很呜咽的悲音, 山岳的颜色更惨淡而寥落! 满国中外邦的旗帜乱飞扬, 满国中外人的气焰好猖狂! 旅顺大连不是中国人的土地么? 可是久已做了外国人的军港; 法国花园不是中国人的土地么? 可是不准穿中服的人们游逛。 哎哟!中国人是奴隶啊! 为什么这般自甘屈服? 为什么这般萎靡颓唐? 满国中到处起烽烟, 满国中景象好凄惨! 恶魔的军阀只是互相攻打啊, 可怜的小百姓的身家性命不值钱! 卑贱的政客只是图谋私利啊, 哪管什么葬送了这锦绣的河山? 朋友们,提起来我的心头寒, 我的悲哀的中国啊! 你几时才跳出这黑暗之深渊? 东望望罢,那里是被压迫的高丽; 南望望罢,那里是受欺凌的印度; 哎哟!亡国之惨不堪重述啊! 我忧中国将沦于万劫而不复。 我愿跑到那昆仑之高巅, 做唤醒同胞迷梦之号呼; 我愿倾泻那东海之洪波, 洗一洗中华民族的懒骨。 我啊!我羞长此沉默以终古! 易水萧萧啊,壮士吞仇敌; 燕山巍巍啊,吓退匈奴夷; 同思往古不少轰烈事, 中华民族原有反抗力。 却不料而今全国无声息, 大家熙熙然甘愿为奴隶! 哎哟!我是中国人, 我为中国命运放悲歌, 我为中华民族三叹息。 寒风凛冽啊,吹我衣; 黄花低头啊,暗无语; 我今枉为一诗人, 不能保国当愧死! 拜伦曾为希腊羞, 我今更为中国泣。 哎哟!我的悲哀的中国啊! 我不相信你永远沉沦于浩劫, 我不相信你永无重兴之一日。 创作背景 1924年夏,蒋光慈从莫斯科回国,无边的、浓重的黑暗使他原先在苏联留学时那种欢欣的、嘹亮的歌喉喑哑了,看到中国的黑暗现实而感到悲哀,于是写下此诗。《阿英书话哀中国》:“当光慈初回国的时候,我问他回国后的感想如何,他即告诉我他是大大的失望!大大的失望!一入国门,便是一身冷汗,一阵狂喊,一口心血,《哀中国》一集便孕育在这个时代了。”这也正如诗人所悲歌:“我的祖国,我的爱人,我的家园,他们所给我的,唉,只有哀感。” 文学赏析 整体赏析 《哀中国》闪烁着革命的思想、真诚的激情,义正辞严地控诉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暴行。诗人的思想,在那黑暗如磐的年代里犹如闪亮的火炬和战斗的鼙鼓,勇敢、坚定、振奋人心。同时,诗歌灵活自如地运用了大量的叠句、对句和排比句,加上每节句数相等的排列格式,一节一韵的声响,这就使得全诗格外具备了一种澎湃激荡的声势,较好地表现了诗人痛苦忧愤的情感。 全诗六节。第一节,诗人用对比转折的格式哀叹祖国:“蜿蜒”的江河发“悲音”,“郁秀”的山岳“寥落而惨淡”。哀叹建立在“俯瞰式”的扫描上。第二、三节,哀叹深入一层,具体展开了祖国的苦难和黑暗:“外邦”步步迢,“军阀”“互相攻打”,“政客”“图谋私利”。在这概括的描述中表达的理念却十分明白: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官僚政客都是罪魁祸首。第四、五节,思想更进一层,先从横的世界范围看中国的危急后果:像高丽、印度一样的“亡国之惨”迫在眉睫;后从纵的历史的岁月追索这种局面中民族性格的病态:“而今全国无声息”,“熙熙然甘愿为奴隶”。诗歌由上两节的现象描述转入到纵横结合的原因与结果的探索分析。最后一节,除了呼应第一节再次哀叹并自省外,预言了中国的未来:“不相信你永远沉沦”,“无重兴之一日”。诗歌思想从前几节的现实转向将来,又推进一步,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完成了题旨。 与此同时,诗歌还有一条主体抒情的线索贯穿全诗各节。在诗的各节都有诗人站出来直接抒晴的句子:第一节,诗人用了“我的悲哀”这样的叠句直呼心中的哀叹。第二、三节,诗人在两节的后三句抒发了他对中国人“颓唐”的不满和对现状的“心头寒”。第四节,在揭示亡国之忧后,表明自己要“唤醒同胞的迷梦”,洗他们的“懒骨”的愿望。第五、六节,诗人发出了“为中华民族三叹息”。《哀中国》既有对“你”祖国的描述,又有“我”诗人的直接抒发,不足的是这两条线索尚未取得水乳交融般的效果。 名家点评 武汉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皇甫积庆《新诗鉴赏辞典》:《哀中国》作为一篇早期政治抒情诗,显示了蒋光慈一个最早开拓者的成就与不足。没有疑问,放在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观察,这些成就与不足对于后来的政治抒情诗作者来说有一定的启发的作用。 中国内地作家钱杏邨《中国新兴文学论》:《哀中国》写成于国际帝国主义在积极的压迫的殖民地的中国,作成于“二七”和“五卅”,和“沙基”等等惨案发生的期间,作成于中国军阀作了国际帝国主义工具的时候。这样的环境使作者不得不变易了他的愉快的情调,而成为悲愤的哀音,而渗入了伤感的情调,不得不使他把诗歌的尖端要素,集中于帝国主义的打倒。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田本相《蒋光慈的创作道路》:《哀中国》较之《新梦》的诗风有一显著的变化,《哀中国》把《新梦》中反抗的战歌更加发扬了起来,形成了它的基调。诗人从一个充满了自由、光明和革命气氛的苏联回到“黑暗萃聚”的祖国,这是一个从新世界到旧世界的变化,这个变化必然对诗人产生强烈的影响。无论是《哀中国》还是《新梦》,或反抗黑暗,或歌颂光明,都显示着蒋光慈不愧是一个“革命的歌者”。 作者简介 蒋光慈(19011931),现代诗人和作家。原名蒋光赤,又名蒋侠僧。安徽省六安县人。“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去苏联留学。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开始学作新诗。1925年从苏联回国后,曾任冯玉祥的苏联顾问的翻译和党领导的上海大学教授。同年出版了第一本新诗集《新梦》,1926年出版了小说《少年漂泊者》,1927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后,他根据耳闻目睹的材料写成了表现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优秀作品《短裤党》,还出版了另一本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精神的诗集《哀中国》。1928年与钱杏邨、孟超等,组成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出版《太阳月刊》,不久,又主编《时代文艺》、《新流》、《拓荒者》等文学刊物,宣传“革命文学”。以后又先后出版过长篇小说《最后的微笑》、长诗《哭诉》、中篇小说《丽莎的哀怨》、诗集《战鼓》。后去日本。1929年回国后出版了诗集《乡情》。这时贫困多病,仍主编《海风周刊》,并完成了以革命时期农村阶级斗争为题材的优秀中篇小说《田野的风》(又名《咆哮的土地》,1932年出版)。1931年6月30日病逝于上海。
造句:哀中国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
造句:哀中国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