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肉杯菌,俗称猩红精灵杯,或猩红杯,是盘菌目肉杯菌科肉杯菌属的一种真菌。这种真菌广泛分布在北半球。这种腐生真菌长在森林地表潮湿处的腐烂的树枝上,通常埋在落叶下或土壤里。它的子实体为杯形。杯内表面鲜明的红色和浅色的外表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它的食用性还没有清楚地确定,但由于子实体小而单薄,质地坚韧,猩红肉杯菌很难走上餐桌。这种真菌被奥奈达印第安人用于药用,也是英格兰桌上的装饰品。被称为Molliardiomyceseucoccinea的菌种是猩红肉杯菌在生活史中缺少有性生殖阶段而产生的不完全的形态。 分类,命名和种系发展 猩红肉杯菌最初被意大利自然学家乔瓦尼安东尼奥斯科波利(GiovanniAntonioScopoli)在1772年命名为猩红马鞍菌(Helvellacoccinea)。其他早期的名称包括猩红盘菌(Pezizacoccinea)和双色盘菌(Pezizadichroa)。在1870年卡尔法科尔(KarlFuckel)将它的属名改为Plectania之后,许多学者都用了这个属名。但现在这个属名被用到了一种棕黑子实体的真菌上。猩红肉杯菌在1889被让巴蒂斯特埃米尔兰博特命名为现今的学名。猩红肉杯菌的专性同义名(基于同一类型的同一物种的不同名字)包括Lachneacoccinea,Macroscyphuscoccineus,Pezizadichroa。其分类同义名(根据不同类型,同一物种的不同名字)包括Pezizaaurantia,Pezizaaurantiaca,Pezizacoccinea,Helvellacoccinea,Lachneacoccinea,Geopyxiscoccinea,SarcoscyphacoccineaSaccardoex,Plectaniacoccinea和Pezizacochleata。猩红肉杯菌在1931首次被弗雷德里克爱德华克莱门茨(FrederickEdwardClements)和科尼利厄斯洛特希尔(CorneliusLottShear)明确地指定为肉杯菌属的模式物种。一篇1990年的论文揭示它的属名Sarcoscypha已经被卡尔冯马休(CarlvonMartius)用于盘菌属(Peziza)的一个族。根据植物学命名规则,这意味着盘菌属对名词Sarcoscypha有优先权。为了解决这个分类学上的难题,Sarcoscypha从盘菌属中被保留出来作为属名,并以猩红肉杯菌作为模式物种,这样就避免了为猩红肉杯菌设计一个新属名并失去一个已在公众和科学文献中广泛使用的名字。它的种名coccinea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深红色。该菌被通俗地叫做猩红精灵杯或者猩红杯菌。汝拉肉杯菌(S。jurana)有更鲜艳,颜色偏橙色的子实体和钝端的子囊孢子。它曾被让波蒂尔(JeanBoudier,1903)视为猩红肉杯菌一个变种。现在已知道它其实是独立的另一个物种。在1903年被乔治爱德华马西(GeorgeEdwardMassee)命名的猩红肉杯菌的变种albida除了杯内表面为乳白色而不是红色外,其它地方跟标准种完全一样。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包括北半球温带和高山寒带的广大区域里,肉杯菌属中仅有猩红肉杯菌这一个物种被承认。但在二十世纪早期,已经知道存在几个类群在宏观上无法区别,而微观上却有很多差异,如新鲜孢子中油滴的数量和分布,萌发行为和孢子形状。详细分析比较新鲜样本发现曾为统称为猩红肉杯菌的类群其实包含四个物种:奥地利肉杯菌,猩红肉杯菌,达氏肉杯菌和汝拉肉杯菌。 肉杯菌属的系统分类关系由弗朗西斯哈灵顿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进行了分析。他的分支系统学分析结合了非功能性RNA中ITS序列的比较和传统的形态学特征,例如孢子特征,子实体形状和形成绒毛(tomentum)的毛发的卷曲程度。根据他的分析,猩红肉杯菌,奥地利肉杯菌,马克罗尼西亚肉杯菌(S。macaronesica),休氏肉杯菌(S。humberiana)以及S。knixoniana属于同一个支系。这些肉杯菌的孢子都有许多小油滴。与猩红肉杯菌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在加那利群岛(CanaryIslands)和马德拉群岛(Madeira)发现的马克罗尼西亚肉杯菌。哈灵顿推测,这两个物种最近的共同祖先是起源于欧洲,后来分散到马克罗尼西亚群岛。 形态特征 猩红肉杯菌子实体最初呈球形,然后呈浅碟形或边缘内卷的杯形,直径25厘米。杯内表面平滑呈深红色(干燥时褪成橙色),而外表面发白,并且覆盖着密集的细绒毛被(tomentum)。如果存在,菌柄较粗壮,可达4厘米长(深埋),粗0。30。7厘米,发白有绒被。存在减少或没有色素沉着的颜色变种:橙色,黄色甚至白色(变种albida)。在荷兰,白色子实体在堤围泽地(polder)里被发现。猩红肉杯菌是已知的几种子实体会发出“噗噗”声的真菌之一。这声音是由数以千计的子囊同时爆裂释放孢子云产生的。孢子长2640微米,宽1012微米,椭圆形,光滑透明,两端集中着小的脂滴。这些液滴可折射光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在老的干样品中(如标本馆藏品),这些液滴会凝聚并妨碍物种鉴定。根据其原产地,孢子可能会有精致的粘性鞘或护套;欧洲的菌种没有鞘而北美菌种都有鞘。子囊为长圆柱形,逐渐变细形成一个短杆状的基;常300375微米,宽1416微米。虽然大多数盘菌目菌种的子囊孢子是通过内外膜的分界同时形成的,猩红肉杯菌位于子囊基底部位的子囊孢子会发育得更快。线状体(paraphyses),子实层中一种不育的丝状菌丝,约3微米宽(仅在顶部会稍厚一点),并包含红色素颗粒。 无性形态 无性型(Anamorphic)或不完全型(imperfect)真菌是指那些生命史中缺少有性阶段,而通常通过分生孢子结构中的有丝分裂来繁殖。在某些情况下,有性阶段,或有性型(teleomorph)阶段后来被鉴定出来,并在两个物种间建立有性型无性型的关联。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允许同种生物的两个(或多个)名字,一种基于有性型,其他的基于无性型。猩红肉杯菌的无性型的学名为Molliardiomyceseucoccinea,是由马林莫利阿德(MarinMolliard)于1904年最先给出描述的。莫利阿德发现,它分生孢子的生长方式很像Coryne属和Chlorosplenium属而不像盘菌科,于是他认为这表明肉杯菌属和马鞍菌科(Helvellaceae)有一定的亲缘关系。1972年,约翰佩顿(JohnW。Paden)再次描述了这种无性型,但不像莫利阿德,没能给出该物种完整的描述。1984年,佩顿命名了一个新的属Molliardiomyces来包含几种肉杯菌属物种的无性型,并将Molliardiomyceseucoccinea作为该属的模式物种。该型能产生无色的分生孢子梗(用来支持分子孢子的杆),梗通常有不规则分支,30110微米长,3。24。7微米宽。分生孢子是椭球型或鸡蛋型,光滑透明,4。816微米长,2。35。8微米宽;它们易于在粘性物质上积聚。 类似物种 相似的物种包括达氏肉杯菌和奥地利肉杯菌,文献中经常把他们搞混。为了区分这些物种往往要检查它们的微观特征。西方肉杯菌杯较小(0。52厘米宽),而柄更明显(13厘米长),并且外表面光滑。不像猩红肉杯菌,只在北美洲东部和中西部,而不能在西部发现它的踪影。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有出现。在北美,奥地利肉杯菌和达氏肉杯菌都在大陆东部出现。达氏肉杯菌的椭圆形孢子长2533微米,宽1214微米,两端浑圆,并且新鲜孢子被一层鞘完全套住。奥地利肉杯菌的椭圆形孢子长2936微米,宽1215微米,但新鲜孢子没有被鞘完全套住,两端有极冠(polarcaps)。马克罗尼西亚肉杯菌常常被误认为猩红肉杯菌,它的孢子更小,通常20。528微米长,7。311微米宽,它的子实体也小一些,可到2厘米宽。 生态,栖息地和分布 作为一种腐生生物,猩红肉杯菌长在多种植物腐烂的木质材料上:蔷薇科,榉树,榛树,柳树,榆树,橡木(在地中海)。在落叶林完全或部分掩埋的树枝上,往往能发现单个或成群的猩红肉杯菌的子实体。匈牙利的一项研究指出,这种真菌主要生长在欧洲鹅耳枥(Carpinusbetulus)的树枝上,树枝长度通常小于5厘米。长在地面以上的树枝上的子实体往往要小于那些埋木上的子实体。被挡住风的蘑菇也长得更大一些。子实体可以持久,如果天气凉爽,则可能持续几个星期。子实体发育所需时间大约是24周,不过它的最长寿命可能要远大于24周,因为群落的减少跟晴朗多风的天气而不是年龄关联更大。一位野外向导把这种真菌称为“在漫长绝望的冬天之后,预兆着如雨后春笋般新年的欢快的景象。”猩红肉杯菌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都很常见。在北美,可以在中西部,在太平洋海岸,内华达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谷之间的峡谷里看到它。它在北美的分布向北延伸到加拿大的不同地点,向南到墨西哥的哈利斯科州。另外,在南美的智利,欧洲,非洲,亚洲,澳大利亚和印度都能发现这种真菌。从马克罗尼西亚群岛收集的标本曾经被认为是猩红肉杯菌的一个变种,后来被确立为一个新的物种,即马克罗尼西亚肉杯菌。根据1995年对英国肉杯菌属菌种(包括猩红肉杯菌和奥地利肉杯菌)的研究,猩红肉杯菌在英国已十分罕见。在欧洲,所有的肉杯菌物种,包括猩红肉杯菌,都被列入了红色名录。 化学特性 子实体的红色是由五种类型的类胡萝卜素产生的,它们包括红盘菌黄素(plectaniaxanthin)和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为脂溶性,储藏在线状体的团粒里。英国加拿大的真菌学家亚瑟亨利雷金纳德布勒认为,暴露在阳光子实体色素能吸收一些阳光,提高子实层的温度,从而加速子囊发育和随后的孢子释放。 从猩红肉杯菌中分离出的一种凝集素(应用于血型鉴定,生化和医学研究的一种能结合糖类的蛋白质)能选择性的结合几种特定的碳水化合物分子,包括乳糖。 用途 猩红肉杯菌被奥奈达人,可能还有易洛魁联盟的其他部落当作一种药用植物。风干研磨成粉后,该菌被用于止血,特别是被切断脐带后伤口没有正常愈合的新生儿。它的子实体粉末被存放在软鞣鹿皮制成的防潮带下。在英国士嘉堡,它的子实体与苔藓和树叶排列在一起,作为餐桌上的装饰。这个物种被不同的人认为可以食用,不能使用,和不推荐食用。尽管它单薄的子实体和稀少的数量让它很难走上餐桌,但有人声称汝拉的小孩会将它和面包黄油一起生吃。一个法国作者建议再加上一些樱桃酒,这种肉杯菌就可以成为新鲜水果沙拉中的成分。它的子实体是啮齿类动物过冬的食物来源之一,也是蛞蝓夏季的食物来源。
造句:猩红肉杯菌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
造句:猩红肉杯菌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