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会议,指台湾当局召开的“国家发展会议”,为台湾朝野政党与民间人士共同召开的会议,以决定“国家”重要的政策方针与“宪法”体制。 简介 国是会议,政治术语。国是,为国家重大的政策方针,这个名称源自于《后汉书》,桓谭上书汉光武帝,当中“共定国是”一词。 国是会议是李登辉在实现所谓“总统”公民直选后,为研讨台湾跨世纪发展战略,凝聚岛内各方在政治、经济、“外交”、大陆政策上的共识,从而落实李登辉“经营大台湾”的理念,巩固国民党的执政地位,因应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变化而采取的一个手段。在李登辉任内曾经召开过二次大型国是会议,加速了台湾民主化的发展。 召开原因 政治史上,召开国是会议多在国家处于严重关头,或发生重大危机,运用正常体制难于突破的情况下,被迫采取体制外的、循全民参与的形式,做为克服难关,谋求开创新局的手段。台湾召开“国是会议”的根本原因,也不例外: 1、严重的“法统”危机逼迫国民党须要召开“国是会议”。 台湾的“法统”危机,主要表现在“中华民国宪法”、“动员戡乩时期临时条款”(以下简称“临时条款”)和“立法院”、“监察院”,“国民大会”等三个“国会”的老化。它变成了政治革新的严重障碍。但是要修改“宪法”和“临时条款”有“护宪派”的阻力,业会激化党内外的统、独势力的抗争。“宪法”、“临时条款”和三个“国会”都是现行体制中最重要的要素,而改革的阻力又存在于这些被改革对象之中。如果不利用体制外、的力量,就无法克服这些阻力,因此就需要召开“国是会议”来组织体制外的力量以排除体制内的阻力,使政治转型能够顺利}进行。 2、为了解决台湾在实施“中华民国宪法”的过程中,所面临之立法会议结构与代表性失衡的问题,当时并没有体制内机关可以解决,所以必须诉诸体制外的机制来处理。 历史背景 1990年6月26日至7月4日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的“国是会议”,是在“野百合学运”的推动下召开的,是台湾地区继“解戒”后,由政治自由化步向政治民主化实施的一步。它的性质虽然不具有法律上的合法性地位,仅为“总统”的谘询会议,但因其网罗朝野各界代表尤其是民进党的代表,且在若干重要问题上获得原则性的共识,使到李登辉要推动“宪政改革”,进行“宁静革命”,有了着力点,是台湾地区从“两蒋”时代转向“李登辉时代”的重要转折点。 “国是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决定,包括“修宪”,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废止“临时条款”等。这就为民进党得以在政治上壮大,透过多次“修宪”,“总统”选举改为全民直选,使到陈水扁得以上台,国民党丧失了政权。因此可以说,“国是会议”是李登辉向民进党输送政治利益的重要会议,也是李登辉借助民进党力量打败国民党内“非主流派”的重要会议。 历次会议 1990年国是会议 1990年,李登辉会见三月学运学生代表,同意召开国是会议,以解决重大宪政争议。6月26日,在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支持下,于台北市圆山饭店召开此次会议。此次“朝野协商”针对“国会改革”、“地方制度”、“中央政府体制”、“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宪法与临时条款修正方式”等五组议题逐一讨论,最后达成“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回归宪法”、“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修宪采取一机关两阶段方式”、“修宪以《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名之”等共识,并一一透过法定体制逐一落实。 根据会议结论,台湾于1991年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结束“万年国会”的运作,国会代表由人民直选,台湾的民主化进入新阶段。 1996年国家发展会议 1996年,李登辉胜选后,于12月23日到28日,由“副总统”连战主持,召开国家发展会议,讨论健全宪政体制,加速经济发展及增进两岸关系三大议题。 蔡英文推动召开国是会议 2012年11月,台湾军公教、劳工、农渔民退休年金问题侵蚀财政,民进党前主席蔡英文倡议召开“国是会议”讨论,这项提议也获得现任民进党主席苏贞昌的呼应,两人并达成联手推动召开“国是会议”的默契。二人的主张有以下原因: 1、推动召开“国是会议”有利加深民进党关心台湾未来发展的印象。 2、推动召开“国是会议”有利增进民进党政治领袖的能见度。 3、民进党可借此累积支持力量,为未来再“执政”做准备。 2012年,对于蔡英文的提议,马英九主张在宪政体制内解决。 2013年8月9日,蔡英文再次呼吁马英九尽速召开“国是会议”,并提出防务改革、核四争议等议题;国民党党政人士表示,马英九对会议的态度开放,没有预设立场,但希望先“朝野会谈”、再“国是会议”;若两人都无法坐下来谈,遑论整合外界意见。马英九认为,会议应是“议题”而非“前提”,应该先促成朝野会谈,充分讨论、沟通过后,再来谈“国是会议”。
造句:国是会议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
造句:国是会议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