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多年且硕果累累的歌手还有必要参加选秀吗? 最近,这个话题在韦礼安身上引起巨大讨论。 踏入乐坛15年,2座金曲奖奖杯,如今走上了《中国好声音》舞台。 对他而言,参加比赛的原因也很简单。 为流量而来。 他在节目中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通过舞台被更多人听到。 听他这么说,内心还蛮感慨的。 作为乐坛拥有硬实力的老前辈,却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不少网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本以为《好声音》能让他火一把,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网上对他的批评远远大于表扬。 特别是弹幕,满屏的恶语相加。 什么玩意啊。 他能晋级,确定没有黑幕? 我一个外行都觉得唱得不行。这明显有后台。 至今为止,他在节目中唱了两首作品。 团队PK赛中,对面廖昌永战队的张露馨,他以41:12的比分进入下一轮。 他的胜利,却引起众人不满。 不少观众表示,论唱功明显是张露馨更胜一筹,这样的比分未必太可笑了。 面对这样的评价,我倒有些匪夷所思。 韦礼安竟被说的一文不值,这不可笑吗? 我看了最新一期舞台,必须承认他超越了盲选赛的自己。 对于整体的表演,他的胜利也是意料之中。 下面是他的比赛现场,大家可自行选择观看。 《不用告诉我》是他入围金曲奖的专辑《SoundsofMyLife》的一首歌。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首非常成熟的流行歌。 听了整季原创,也就他的作品能让人记住,并产生翻唱冲动。 相比录音室版本,这版的空间更大,编曲上更聚焦人声。 前奏从和声和一段下行弦乐引入,增加了纠葛的情绪点。 主歌部分前2句在反复一个旋律。 这种乐句重复的创作技法经常出现在流行作品中,目的就是加强听众记忆。 他创作的《有没有》、《忽然》都是如此。 到了第2句句尾巴就必须产生变化,否则听众会审美疲劳。 我个人非常喜欢他的旋律进行。 三次重复后,出现一个意料之外的上行旋律。 当他演唱第三乐句时,歌曲结构发生变化。 速度从慢板抒情转到了较为急促的中板。 对于大部分流行作品而言,主歌部分速度基本不会变化。 他直接变化速度、节奏和旋律,这在听感上非常新颖。 之所以说他创作成熟,是因为我本以为主歌已经发展出新旋律了,结果在进入副歌过渡句时,他竟然又巧妙地回到了之前的旋律动机,达到一个旋律闭合。 没尽头也是种永恒的约定和就能拥有这样的你和我在旋律上形成一种对比。 通过这种细节的旋律创作,就已经看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游刃有余。 到了副歌部分,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最后一句。 让我卑微地享受,片刻的永久。 这句再次跳脱传统创作手法,他没有延续上一句把情绪越积越高,而是选择在此刻完全释放。 到了歌曲第二部分,他开始加强声音力度,蓄满情绪,试图与第二部分区分开。 整体看,歌曲结构很完整,旋律是好听的。 至于那些对说歌曲垃圾、旋律难听的网友,我想也没必要与你多解释。 但对那些感到失望的观众,我倒可以聊聊其背后的原因。 听完这首作品,我有一个感受。 太平了。 可能是作品缺少过桥段,再加上副歌没有施展爆发的空间,最后导致后半段情绪没有出来,听完情感没有太多触动。 作品是好作品,但不太适合比赛。 它留给表演者发挥的空间有限,特别是对演唱功底的展现。 旋律发展比较容易拿捏,没有高音、没有爆发,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旋律线条。 不过,好在他的旋律写得很成熟。 至于他为什么能赢张露馨,主要原因如下: 1、他的原创作品很成熟,是《好声音》原创作品质量的保证。 2、舞台没有出现明显失误,而张露馨忘词较严重。 3、过早淘汰韦礼安会影响收视率,毕竟他是很多人观看节目的唯一动力。 4、综合来看,他确实表现得更好。 不管怎么说,他都是靠实力晋级的。 那些说黑幕的人,承认别人优秀很难吗? 我还发现一点,弹幕恶语相加的人应该也受到盲选舞台的影响。 初亮相他演唱的《忽然》,让不少人失望。 气息较乱,音准有问题,声音不够松弛。 最后汪峰说了一句话:如果这是《中国好歌曲》我在前三句就会转身,不过这是《中国好声音》舞台。 当时看完他的盲选舞台,内心多少有些失望。 好在第二轮Pk赛后,他的唱功在我这又拉了一些回来。 总体来看,他的演唱并没大家说得那么不堪。 隔着屏幕,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他的紧张。 踏出这一步,他内心一定挣扎许久。 他害怕被人嘲讽,害怕表现不好,更害怕导师不转身。 出道15年,大众对他的认知度不高,实力与流量严重不匹配。 即便入围并获得多次金曲奖,但作品是孤独的。 作为唱作者,没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淹没。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与其被发现,倒不如自我推荐。 被嘲笑、被数落、被质疑又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