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能力发挥的不是智商水平的高低,情绪困扰会阻碍能力发挥 学习是孩子在童年阶段的主要任务,他们没有生活的负担,需要承担的则是学习的重任,家长很头疼的一点就是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除了这一点之外其他什么都好说,但是一谈到学习孩子就非常反感。 又或者是表面上不明显,但能够感受到孩子对于学习这件事情并没有太多的热情,能拖延就拖延,能逃避就不积极。 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能力其实并没有太过于直接的关系,不聪明的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一样能够收获到很丰盛的结果,但如果能够将聪明机智更好地运用在生活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在竞争中发挥作用的是智商的实际应用,而到不了拼智商水平高低的地步。 阻碍孩子真正智商水平发挥的并不是聪不聪明,而是情绪的高低。如果对一件事情抱有的是积极和向前的思想态度,那么孩子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就会有超出一般人的结果,但如果同样的一件事因为家长总是催促或者强迫,造成孩子内心的压力,就有可能让其结果变得不尽如人意。 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孩子不够努力,而是心态导致的结果差距。尤其是在遇到很大压力或者紧张情绪的情况下,如果孩子能够学会自如地处理,那么就会比别人更胜一筹。 即使是在家长认为的生活无忧的阶段,孩子也有可能受到情绪的困扰,造成惊恐,害怕,忧虑甚至是退缩。 不要说孩子了,如果大人在处于工作的阶段总是受到情绪的困扰也会干扰正常的生活节奏,从而触发各种问题。 情绪干扰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效率,还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专注程度,本来学习应该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家长总是在旁边不是说这错了,就是因为那个问题而批评和指责,这样只会造成孩子进一步的逃避学习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家长不要认为孩子的专注力就是因为年纪小而有所欠缺,事实上只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情不感兴趣导致的。 玩游戏或者是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时,孩子不可能不专注,甚至连家长说话的声音他们都充耳不闻,所以兴趣是最关键的,其次就是家长不要在孩子做事的时候打扰他们。 专注的能力其实是天生的,后天只需要家长通过引导来帮助孩子维持就够了,发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并且专一地进行培养,就能够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特长的人。 身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方法和手段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陪伴和观察,发现孩子身上的优势与长处,在缺陷的部分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训斥和贬低。 教育要顺势而为,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诊断和评估,教育的现状不能改变,但家长能够做的却有很多,要做孩子学习的支持者而不是恐吓者。 孩子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适应环境,家长不要因为自己的教育焦虑而不顾孩子的想法,强加给他们太多的压力。 要让孩子具备真正的学习能力,一定是要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逐渐养成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孩子发现他自己,并且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培养他们真正核心的竞争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在各种现实的事件中学会反思,学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