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教育孩子(正确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方法) 生命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都是以追求幸福,寻找快乐为目的。学习就是一个最快捷的方式。 全民扫盲的今天,读书对于我们来说已经逐渐习以为常。但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读到初中以后就不愿再继续学习下去? 对于日常知识来说,初中知识完全够用。这里指的知识是生活所需要用到的知识,从简单的购物,家庭的装修,日常开支计算,阅读以及书信邮件的应用等等。 既然为什么初中知识就足以应对生活,我们为什么还要拼命地去学习更多的,甚至是一辈子用不到的知识呢? 其目的就是未来拥有更优质的生活而已! 很多杰出的人,很早就停止上学了,(自己选择,或,想上但没得上),但这些人可没停止学习,他们立刻改去更广大的社会学校,向更厉害的人学习了,你若有这种胆识,也儘可如此.但请不要误以为这些人,是因为早早停止上学,而变杰出的,这就好像以为拿破仑是因为个子矮才杰出一样...... 目录: 1.知识初中就够用,为何还拼命读书 2.智商与努力,通常是后者更管用,但前者可以瞬间逆袭。 3.比起知识,格局才是决定今后的因素。 4.逆商通常与努力挂钩,挫折多的孩子不用操心。 5.读书再也没有起跑线,剩下的只有拼命线。 知识初中就够用,为何还拼命读书 要理解初中知识就够用,为什么还要拼命读书。就需要谈到知识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不然很难诉说清楚这个问题。 上面也谈到初中知识所包含的日常行为,为什么还要拼命读书,只因为:人是一种懒惰中进步的生物。 为什么说人是懒惰的?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进化从一开始的安全温饱发展到今天的便利快捷。都是懒惰促使的进步。 如果熟悉历史,就会得出在远古时期,我们是被动寻求发展的。即是以温饱安全为前提来进行思考。每天思考的是如何寻找食物,以及如何抵御野兽。 自从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们解放双手。大量的机械代替人类的双手,产量就开始出现过剩的情况。使人类从几千年的寻求温饱时代,正式迈入了后期的寻求懒惰时代。 为什么说工业时代以后人类就进入了懒惰时代?工业时代解放了与天争食的情况,但是工业革命却没有解放几千年以来的懒惰习惯。 在工业革命以前,除了体力劳动以外。人们最多的就是利用休息来节约能量,因为过多的运动会导致体内能量的消失,但工业带来的更多产能,在消除了饥饿的同时却没有消除节省能量的本能,从而导致了这一习惯永久地保留在我们的基因里。 酒足饭饱思淫欲,在没有生存危机后。懒惰基因就会让我们停止运动,过多的精力慢慢就变成了思考如何快捷地享受。 而人的另一种思维"贪婪"就会驱使我们开始占有更多,于是各种便捷的生活用品被不断地发明出来。 也许你会问,这些发明创造不是一种勤奋吗?他们是一种勤奋,但是他们这种勤奋都是基于懒惰思维与贪婪心理诞生出来的勤奋。 试想有一天,不用工作,不用付出任何东西就可以享受所有物质。生命、生活、医疗都没有威胁时,还有人去发明吗?朝鲜人的幸福指数为什么那么高?因为物质生活拥有了保障。 所以现代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基于懒惰而诞生的,就是为了更加快捷方便地去服务懒惰的人。 汽车、飞机、轮船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自来水、电、网、改变了我们的作息时间。各种家电改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这一切都是为懒惰服务。 懒惰述说完成后,接下来就是继续读书这一问题。 《社会性动物》一书清晰地描述了人类的社会性行为,人是群居性动物。区别于动物的习惯就是能掌握学习,知道会思考创作。 但人又等同于动物,都有种群竞争性。一头雄狮会霸占几头雌狮,一群狼会有一只狼王。这些都是贪婪的独享心理,人同样也存在这种心理。只是表现方式得到了进化,倒退500年人类的行为于动物相差无二。 从秦、汉、三国、唐宋元明清这些历史我们都不难看出,所有的都是基于温饱而灭亡,又是因为武力而取得最终胜利。 但到今天世界很少有战争发生,即使发生也改变成为了头脑的战争。而不是个人使用武力的战争,更多的是各种高科技。 这就如同选取狼王一样,以前是通过谁强壮谁就是王。但现在就变成谁掌握的知识越多,今后能掌控的资源就越多,能够享受懒惰的行为就越多。 即使初中知识够用,人们也拼命地继续读书。只为享受更多的社会资源,能享受更多的社会便捷。 智商与努力,通常是后者更管用,但前者可以瞬间逆袭 孩子是否聪明取决于父母遗传,而孩子是否将来有成就却取决于努力。当然也不一定说父母不聪明孩子就一定不聪明,科学发展到今天还没有解开基因密码。所以孩子智商是否卓越完全取决于他们是否突变,聪明与平凡,男孩与女孩都是概率问题。 智商高的孩子,往往是别人家的孩子。上课从来都是不听讲,下课往往是到处玩。遇见问题却又能快速解决,完全不需要如同普通孩子一样每天拼命地去学习。 这种孩子是上天的宠儿,但日常生活中只占千分之一。而接下来讲的就是大多数人,平凡的孩子。 有人做过统计,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的孩子。录取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也就是说能考取这两所大学的孩子无疑都是我所说的前者:现天智商高的孩子。 那么普通人能否如同他们一样进入这两所学校呢?答案是肯定的,又是充满艰辛的。 为什么说是充满艰辛的呢?所谓的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 这个其一就是"努力",毛担中学大家都或多或少听说过,衡水一中想必也比较理解。或者说各地著名的中学,大家是否发现这些中学的孩子都是特别努力的孩子。 如果用努力来形容,那么毛担中学和衡水中学的孩子可以用拼命来述说。 百分之99的孩子都是平凡而又普通的孩子,而社会的资源一共就那么多。需要享受固有的资源,读书就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为什么会说努力是唯一的出路? 努力读书,拼命学习不是你可以在将来可以争取多少资源,而是在目前可以超越甩掉多少人。 在学校你超越了别人,就意味着以后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都是普通人,智商都是相差不大的,所以要想有出路就只能努力超越别人。 你超越的不是他们的天赋,你超越仅仅是代表谁为谁服务的表现。前者可以利用天赋把所有人甩得远远的,后者只能通过努力超越别人。 比起知识,格局才是决定今后的因素 知识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今后取得的成就,知识的多少只能说是一场18岁以前的淘汰。如果你不这么认为那么看看这几个问题? 1.为什么9年义务教育后就不再进行义务教育? 2."范跑跑"丢下一堆学生没有触犯法律,而王宇扶老太太却被讹诈成功? 3.二胎政策后为什么紧跟并提倡素质教育,而最终却还得面对应试教育的考上、 以上三个问题如果你都能想得通,那么请跳转到下一个。如果你也是一脸困惑,那么说明整体的格局还需要拓宽。 用一句话来形容以上三个问题就是:一切以稳定社会发展而改变。 当从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出发,你就会发现无论是以前的计划生育。到现在的三胎政策,甚至是6月1日新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是为今后的社会需求而定制的。 因为今后缺失大量劳动力,所以放开二胎三胎政策。因为今后缺失大量服务行业,所以义务教育以后只能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弥补今后社会各岗位欠缺。 看到这里明白了快乐教育,素质教育,明白了为何会出现这一切看似让人无法理解的政策了吗?其实定制这一切都是为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为目的所做出的决定。 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格局。才能更加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所以当你认知到这些问题后,是否能从中获取有利于自己,对孩子教育是否也能快速,并且更加快捷地找到出路呢? 教会孩子提高自己的眼界,拓宽他们的格局。即使在文化知识上有所欠缺,那么今后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快速地超越别人。 你的格局与你的财富相等,即使你的财富超越了你的格局。超出的部分也会被别人收割,所以今后的财富等同于自己的格局容量。 逆商通常与努力挂钩,挫折多的孩子不用操心 现在的孩子都是过于宠爱自己的孩子,甚至用溺爱来形容也不为过。前两天我儿子跑步摔了一跤,手掌膝盖都磨破了皮。他顿时表现出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甚至在我去扶他的同时还开口怪罪于我。 我不禁发出疑问?难道我就没有摔跤吗?从小到大我的膝盖仿佛就只有冬天完好过,夏天通常都是受伤的状态。甚至还会因为跌倒被父母揍的情况,那么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因为这么一点点小伤寒就哭爹喊娘的。 甚至在网络上还不断地发现因为一句批评而跳楼自杀的,有得不到手机而绝食的,有为了一个玩具而撒泼打滚的,比比皆是。 是父母出现了问题,还是教育出现了缺失? 回想自己的童年,通常都是在大院里,门口的草地上,田野间度过的。而现在的孩子都被牢笼式的家给磨灭了逆商能力,这也就是他们受挫能力差,逆商差、与不愿意努力的原因。 一味地只看重学习能力,今后的成就一定高不到哪里去。排除天生智商优越的孩子,否则锻炼逆商就变成了活得更好的动力。 一帆顺风的人那么一点风雨就会被打倒,而那些处处受阻的孩子。即使是狂风暴雨也很难让他们皱眉头,不是谁天生比谁优秀,只是谁比谁受到的挫折更多。 犯错的黄金年龄是在结婚以前,而儿时更是一生中最佳的犯错阶段。现在的家长都认为给予幸福就是最好的童年,给予陪伴快乐就是美好的童年。但去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因素:挫折昨天六一儿童节,在很早以前女儿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她从表演节目的形式,到参加的人员,以及最后的剧本。全部自己一手操办,一直到昨天才对我说:爸爸我准备的节目只拿到第二名,今天的六一的表演我们没有选上。 听到这里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孩子没有选上?于是我问孩子那么你今天早上4点半就起床去学校干什么呢? 女儿说4点半去学校是化妆,因为班级准备的另一个节目选上了。所以需要化妆然后在给全校的小朋友表演。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一定是要给他们制造什么挫折,让他们去认识懂得这些道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去参与,鼓励他们去行动。 只要孩子行动了,参与了,那么他们就会懂得如何面对。 如果上面事情都给孩子安排好,他们虽然也参与了。但面对问题的直接机会就变少了,没有问题后也就谈不上解决之道。 所以孩子不懂得努力,通常都是家长没有放手。 遇见困难有家长解决,遇见学校上的困难呢?他们同样不会自己解决。 读书再也没有起跑线,剩下的只有拼命线。 5年前很多家长都在拼起跑线,一直到现在都还会有鸡娃的家长认为起跑线很重要。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员,请一定要看完以下的内容。 为什么说现在读书已经没有起跑线,需要的其实只是一根网线。 家里有孩子上学的并且负责人的家长,手机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这么两个软件,一个是《作业帮》一个是《小袁搜题》。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最恐惧的拦路虎是什么?是教师的教育水平还是家庭的辅导能力?其实都有关系,但是当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这些问题都逐渐被扯平,大家又都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还记得儿时读书,一到小学六年级的数学题目不懂。父亲带上我去老师家询问的场景,结果打起12分精神认真听讲,还是花了1个小时才弄懂。 回家来在看题目,不知是紧张还是这么的居然忘记了,顿时不知所措。 现在的孩子一个题目不懂,手机打开拍照马上就能拿到答案,并且有解题步骤。如果包月还有老师讲解,还能提供三种以上的解题思路。 所以现在要说教育资源不平等,那么只能说眼界的确不平等。要说家长文化知识不平等,也只能说是责任不平等而已。 所以在各种知识都能轻松获取的时候,剩下的只有孩子拼命学习的态度。 一道题在课堂上老师的一种方法,回家后在学两种方法。那么你就超越了别人,你付出的虽然暂时不能体现。但踏入社会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差距自然显露无遗。 小学毕业会缺失一部分同学,初中毕业陪伴的则会少一半,高中毕业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等到硕士后你会发现真的没有什么同学,而博士则会更加孤独。 这就是学习,一个不断淘汰别人的过程。这也是人生,悄悄超越并拿到更多资源的捷径。